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花轿史话:宋高宗让花轿走向民间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宋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清末民初的浙东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反映了当时那一带家喻户晓的婚俗现象。作为古时最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轿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直到北宋之前,轿子一直只供皇室使用。直到宋高宗赵构废除了这一禁令,轿子的使用范围才扩大到民间。为何赵构要废除这一禁令?他为何没有娶到救命村姑?轿子如何衍变成婚姻礼俗中的道具?为何轿夫喜欢“戏弄”新娘?这些都将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宁波万工花轿远观犹如微型宫殿
  
  这顶宁波万工花轿素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制作最为精美的甬式万工轿之一,同时也是现存的最豪华花轿,属于朱金木雕的上等极品。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采用卯榫结构连接,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宫殿。
  
  全轿共雕刻有300多个千姿百态的人物,轿顶由五个大小不等的牌楼组成,一“魁星”跃立于正中的莲花上,亭角和飞檐翘角分别雕饰龙与凤,轿檐四角有朱金龙头花板,轿顶下置有16块朱金轿檐花板,雕饰“鲤鱼跳龙门”和《三国演义》人物故事,此外还有《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戏曲场景,有的地方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一幅画上也都是一个古典名剧片段。轿檐花板下部至轿的底板,设有上中下前后围与侧围,以“麒麟送子”和“百子喜庆”的彩绘玻璃为主体,其上饰喜鹊、龙凤等吉祥图案,轿杠上端饰吉祥喜庆插景。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它的华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地位朱金木雕天下第一
  
  这顶豪华的宁波万工花轿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材质——朱金木雕。朱金木雕是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出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运用贴金饰彩,结合沙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等工艺手段,撒上云母或蚌壳碎末,再涂上传统的中国大漆制成。
  
  关于这种传统工艺的制作有句行话,“三分雕刻,七分漆工”,说的是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于雕,因而其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也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灿的效果。这顶宁波万工轿,是清末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并以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作为材质装饰。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浙东工艺美术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其豪华程度可与皇家婚庆花轿媲美。
  
  因为宁波万工花轿需要八个人抬,因此又被称为“八抬大轿”,在宁波又被俗称为“花轿”,又因轿上雕有100多个小人物,也叫“百子轿”。2006年5月20日,这顶宁波万工花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花轿
  
  为何有郎舅背轿?
  
  在西方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新郎把新娘从送亲马车或轿车上抱进新房里的画面。而在中国,在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恰恰相反:新娘出嫁时,要由哥哥抱上或背上花轿,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中。这种习俗有什么讲究吗?有人认为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产物。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已婚妇女同配偶之间仅仅是为了生育才在一起,尽管两厢自愿,但夜合日离,各自依然从母系家族居住,彼此间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直到以继承私有财产为特征的父权制出现后,已婚女子因历史传统使然,继续维持“从母居制”,甚至保留群婚习惯,这就迫使丈夫采用种种手段“在传统的范围内打破传统”,确立“从夫居制”,由此保证子嗣血统的纯正和财产关系的稳固。在这些手段中,包括了已非原始意义上的“抢婚”行为,即用某种公认的形式,把事实上已经建立配偶关系的女子强娶回家。在这场女子留恋母权制而男子要确立父权制的斗争中,女方的兄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持配合男方的态度。直到适应父权制的女“嫁”夫家的婚姻形式稳定之后,历史的风习依然有所残存,新娘“哭嫁”,并由兄长硬背着送上花轿,就是这种残存风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有人认为,兄长背新娘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其源头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在普遍实行“从母居制”婚姻形式的情况下,郎舅等母系亲属对处置和保障姊妹、外甥的生活事务和权益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拥有特殊的权威。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尽管血缘关系的延续和财产的继承等,均已按父系来进行,但郎舅作为母系亲属的代表,仍旧对维护姊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权威,习惯法谓之“舅权”。所以,传统婚俗中,新娘要由兄长背上花轿,其道理就同新娘要由兄长送亲,并在男家被尊为上宾一样,都是为了以这些象征性的动作,使郎舅权威得以确立,并获得婚姻当事人与社会的认可。有的新娘没有兄长,便由舅舅背上花轿,其缘故也在于此。
  
  为何要上轿换鞋?
  
  还有人认为,新娘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花轿,其实是土地崇拜观念的反映,甚至有一个民间故事为证:很久以前,有一位刘老汉,生了五男二女。他趁风调雨顺,年成不错之际,头年为长子娶亲,来年送次女出嫁,谁料从此家境衰落下来。后有人告知:“土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你家姑娘出嫁时,带走了地里的财气,所以旺了夫家,损了娘家。俗话说‘娶媳满堂红,嫁女一场空’,其奥秘就在这里。”刘老汉恍然大悟,待下一年再嫁三女时,特意关照儿子把妹妹背上迎亲花轿,使她脚不沾地地被抬走,以此保住自家地里的“财气”。后邻居们纷纷仿效,逐渐形成流播各地的送嫁风气。
  
  有些地方唯此犹嫌不足,还特地备一双新鞋,待新娘被背上轿子后,再用这双从没落过地的鞋子,把她脚上的鞋子换下,以此确保万无一失。再往后,还有许多地区用“上轿换鞋”来取代“郎舅背轿”,因为这要方便得多,而同样可以保住娘家土地里的“财气”。以上各种观点,虽都言之成理,但都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资料来印证。新娘出嫁为何要被人背上轿子,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相关传说
  
  宁波姑娘尽封王
  
  花轿旧时为何被作为迎亲工具?相传,南宋皇帝赵构被金兵追杀,逃到宁波的一个小村落,眼看无处藏身束手待缚,他正好看见前面有个村姑坐在底朝天的大谷箩筐上,边做针线活边照管摊晒的粮食,于是他急忙上前求救。这位村姑当机立断,掀起谷箩筐,让赵构蜷缩在里头。赵构顾不得尊严,保命要紧,只能照办。转眼金兵来到眼前,盘问坐在谷箩筐上的姑娘,姑娘若无其事地指着远方说:“有人朝那边去了。”金兵被骗走远,赵构脱险,为报答姑娘救驾之恩,赵构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与姑娘约定,等自己安定后便迎娶她进宫。两人相约,当赵构来接她进宫时,以她的“花布褴”(宁波方言,一种简便的小围身)为凭证,挂在屋檐就行了。赵构随即坐船到定海,转温州,回到皇宫后,赵构将自己与姑娘的奇遇告诉了母亲,可这件事却无意中被赵构的母亲泄露了出去。后来,当赵构派使者护送皇家花轿、半副鸾驾仪仗、凤冠霞帔来接那位村姑时,却看见全村所有有姑娘的人家都在屋檐上挂出了同样的“花布褴”。使者无法辨认真假,只好回去禀告赵构。由于距离上次来村落的时间相隔太久,赵构也无法辨认,索性下旨,凡浙东一带女儿出嫁,都可享用半副鸾驾,帔霞戴凤,这种待遇堪比公主、郡主出嫁时的阵势,以示皇恩浩荡。
  
  就这样,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被保留下来,而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而“宁波姑娘尽封王”便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美丽传说,不足为信。但万工轿的华美,却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相关阅读
  
  花轿的分类和制作
  
  轿子的产生要比车晚了许多。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黑夜里“亲迎”,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
  
  古时的花轿在制作上也大有讲究,其尺寸、饰物都有一定之规。一般来说,旧时的花轿分“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属于豪华型,软衣式则属于普通型。
  
  趣味阅读
  
  古时新娘“哭嫁”
  
  抬花轿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亲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婚丧嫁娶均以轿代步,一是显得隆重气派,二是表示热闹喜庆。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后,套上木轿即成。抬花轿者一般为4人,也有8人,轿前轿后各半,并配有对彩旗、对唢呐、对铜锣、对高灯等随轿而行。抬花轿婚娶前,男方先请媒人至女方家商定喜期和条件。喜期既定,前两日就杀猪办酒。头一天男方将女方所需的衣服、手饰、鸡鸭鱼肉及烟酒、喜饼、糖果等物,用抬盒送给女方;女方则将嫁妆交给来人抬回给男方,俗称“辅盒”。这天晚间,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也在这天整容更衣,坐席习礼。娶亲正日,男方抬花轿,张高灯,敲锣鼓,吹喇叭,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家迎亲,新郎随行。花轿至女方家后,交给女方抬进屋门,接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谓之催轿。待新娘上轿后,由女方抬出再给迎亲者抬回男方家。新娘上轿前,双脚不能落地,以免把娘家的财气带走。此时丈母娘要在房里大哭,除了因为舍不得女儿,还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说法,这也是古时“哭嫁”遗风。[
  
  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三种,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行路途中,如遇转弯、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平抬,即抬着花轿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轿中感到舒适;闹抬就是喊起号子,吹奏乐曲,鸣放鞭炮,使迎亲场面显得热闹;戏抬就是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随行人员伴之喊叫、起哄,为轿夫助威;乐队也随之鼓乐高奏,为轿夫鼓劲;迎亲者也随之抛出彩礼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喜轿快要到达男方家时,男方要放炮仗欢迎。进入男方家,花轿要从火盆上抬过去,以火祛邪,也象征着小两口今后日子红红火火。
  
  (讲解嘉宾:梦痕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研究员 来源:半岛晨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89736.html

相关阅读:宋朝人吃喝趣事:实行分餐制 吃饭不讲究
宋朝历史事件之澶渊之盟
岳飞的妻子李孝娥简介 历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北宋史上的传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个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