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三国之十一:曹操杀华佗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有人说华佗一生醉心于心爱的医学事业,心无旁骛、淡泊仕途,所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一名热衷于功利的世俗之人,因为沽名钓誉、邀功请赏被曹操杀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为何有人说华佗是俗人?
建安年间是多灾多难的时代,频繁的战争、横行的瘟疫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这样的时代通常也是名医辈出的时代,其中以华佗最为有名,被后世称其为为“神医”。
华佗是沛国谯县人,跟曹操是一个县的,在他们的故乡今安徽省亳州市,说起华佗知名度一点都不比曹操差。
《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华佗的传记,《三国志》说他字元化,《后汉书》说他字符化。
华佗的生年不详,根据他一生的事迹推测,他大约出生于永嘉元年(145年),比曹操大10岁。与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华佗年轻时也曾专心于经学,曾到徐州一带求学,能同时通晓几门经书,类似于现在同时拿到了几个文凭。
陈登的父亲陈?当沛国相时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曾征辟他做官,这些都被华佗谢绝了。
在当时,当官和当一名医生有着天壤之别,在人们的观念中医生的地位很低,而仕途是绝大多数士子们的追求,华佗被推举为孝廉,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开始仕途了,这是别人渴望不渴求的事,又有高官主动征召,华佗如果愿意,他的仕途会一帆风帆。
也许华佗的选择太难理解,所以有人猜测华佗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不应征召是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目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价,等待更大的机会。
不可否认,在汉末那个重名轻实的社会,这样的人的确不少,有人连续十多次推掉征辟,结果推一次名望反而高一次,愈隐愈显、愈显愈隐,把拒绝入仕当成了入仕的一种手段,但这样的人心里不可能真正放下仕途,他们的精力会不停地地揣摸和观察,不可能在另外的领域深钻下去。
华佗一开始也可能把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但当他认清了自己、坚定了未来方向的时候,他就变得心无旁骛了,如果他仍然三心二意,相信很难取得后来那样的成功。
有一种人,天生对某一项事业有着别人不具备的天赋,而他们又恰好热爱这一事业,心追手摩、趋之若鹜,因而他们的心里装已不下别的东西,最后他们成了那个领域里无人企及的人,华佗就是这样的人。
二、华佗为何被称为“神医”?
《三国志》和《后汉书》里记录了华佗不少故事,说明他医术如何高超。
有一个姓顿的督邮,就是郡政府下派各地的工作督导组组长,得了病并且自觉病已结治愈,华佗给他把了脉后告诫他:“你的病虽然好了,可元气没有恢复,应当静养等待完全康复,不然就会有性命之忧。”
但顿组长没有听,有些劳累,很快就病发而死。
还有一位姓徐的病人,因为胃病卧病在床,华佗去诊断,这个人说:“昨天请了个大夫用针炙扎胃管,扎后就咳嗽不止,心烦意乱。”
华佗诊断后对他说:“那是扎错了,针炙扎得不准,没有扎到胃,反而扎到了肝,如果下面你每天饭量越来越少的话,五天后就会有不测。”
果然,这个人饭量越来越少,五天后就死了。
所以,大家都觉得华佗很神,简直能料知生死。为了救人一命,华佗有时会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有一个郡太守得了疑难杂症,找了不少大夫都没有看好,就把华佗请来看看。
华佗看了看他的病情,不说怎么治病,也不开方子,而是态度很傲慢,索要巨额医药费,之后还留下一封信,无缘无故就把太守骂了一通。
太守早已不悦,现在简直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派人去干掉华佗,但却根本找不到人,太守越想越气,气得吐血数升,血全是黑的。没想到,病居然好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85954.html
相关阅读: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