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四大发明如何流传到国外 国外总结中国古代十大发明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历史揭秘:四大发明究竟如何流传国外

四大发明使我国早期屹立于世界,是我国人民为之骄傲的发明,同时,也因为四大发明,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为野心家提供了有力的征服工具!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末年。在当时的历史著作之中,有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箭,或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发射燃烧性兵器的记载。根据史籍记载,宋神宗年间,在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器。

  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尚不具备在战场上取代冷兵器的实力。但经过两宋和辽金等朝的不断改进,在南宋和金国并立时期,已出现了震天雷、飞火枪、突火枪等较为复杂的火器。到元、明之际,又出现用铜或铁铸造的实战管状火器──火铳。南宋初年,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火枪。火枪的结构在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了,将火药装进长竹竿,作战时由两人操作,点火后发射。但其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人们可以较准确地掌握和控制火药的起爆时间。这在人类使用火药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古代希腊的古籍中,曾经出现过使用硫、松炭、沥青和麻屑制造成所谓“海火”(亦称“希腊火”)的记录。后来,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人也都曾在军事行动中出现过纵火作战的记录。虽然欧洲人曾经发明和改进过“希腊火”,但威力远远无法与中国火药相比。宋元时,来华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国人节庆之时释放的焰火和中国船舶装备的火器中,最早接触到了火药。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之战中,南宋军队使用“霹雳炮”对蒙古军作战时,也有阿拉伯水手在现场目睹。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将在开封等地虏获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1236年秋,蒙古大军攻至伏尔加河沿岸,在这里击溃钦察部后,进入俄罗斯腹地。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阿拉伯人急切打探火器情报,欧洲雇佣兵学会使用火器

  蒙古大军席卷东欧大地,让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药的巨大威力。由于担心会成为蒙古军队的下一个进攻目标,阿拉伯人迫切希望获得火药的情报,以提升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但阿拉伯人缺乏制造火药最为关键的硝石(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的提炼技术。于是,善于航海的阿拉伯人通过与东南亚各国贸易,间接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没有给阿拉伯人足够的时间利用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在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郭侃率领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军进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终于陷落。蒙古人灭亡阿拉伯帝国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国。这里迅速成为了火药等中国科学技术知识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枢纽。而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在欧洲的长期驻扎,给欧洲人偷窥火药技术提供了机会。

  由于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军队还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欧洲人有了足够的机会掌握火药制造技术。希腊人马克在研究中国火器的基础上写了《焚敌火攻书》,记述了35个火攻方。该书在1804年由法国人杜泰尔奉拿破仑的皇命译为法文,随后又被译为德文和英文。

  意大利是获得中国火药知识较早的国家之一,欧洲人话语中的“火箭”一词就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语中。1379年—1380年间,意大利两大强国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争夺海上贸易垄断权发生战争,双方在这场战役中都使用了火器,这是欧洲人制造使用火器的最早记录。火器在传到欧洲以后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最终成为了欧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频繁搭乘中国商船,阿拉伯商人学会使用指南针

  大约在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人发现了磁石能够吸铁的特性,同时还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依此特性制造了“司南”。最迟在公元9世纪,指南针已应用于古代中国的陆上测量,还被阴阳家广泛用来看风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经常使用指南针。

  大约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已将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在北宋人朱?1119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一些外国学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误将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词翻译成了往来海上的阿拉伯船长的名字,因此就一错再错,得出了最早装备指南针的不是中国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错误结论。实际上,中世纪时阿拉伯人海船船体狭小,根本无法容纳百余人。当时往来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之间的商船,能够容纳上百人的只有中国海船,连阿拉伯商人也经常搭乘中国海船。宋代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针导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从中国商船上学到指南针的用法的。

  受战乱和锁国影响,近邻朝鲜日本竟最后获得指南针

  虽然古代希腊、罗马的学者们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够吸铁的特性,但长时间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而当欧洲人最终了解并掌握这一自然现象时,已落后于中国人一千多年了。而以磁石制造罗盘指引航海,落后于中国300余年,用人造磁石导航晚于中国人100余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罗盘,是与中国人同样的水罗盘,而且制作方法也与中国水罗盘几乎完全相同。这一系列的趋同现象,只能以技术传播来解释。

  在13世纪前半叶之前,欧洲人还停留在对中国宋代指南针的仿制阶段。此时的欧洲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没有超过中国宋代的罗盘应用水平。

  13世纪后半期,通过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的研究,欧洲的指南针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随着中国旱罗盘传入欧洲,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

  没有指南针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观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针出现后,海员们不仅可以确定方位,有时甚至能推算出两地间的里程。从此,各国的远洋船队依据海图和罗盘所记载、测算出来的航线、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于茫茫海天之间。

  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使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成为了可能。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由于宋朝与辽、金战争不断,影响到了朝鲜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加之日本藤原氏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传入这两个近邻国家的时间大大落后于欧洲,这与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公元15世纪前后,罗盘才作为看风水的工具,在朝鲜广泛使用。而指南针传入日本,则是公元17世纪的事情了。

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中华民族向来以“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自豪,不过,“四大发明”这一说法,却诞生在抗战期间。
  
  中华文明有很多和“四”有关的并称,如四书五经、四大美人、唐初四大书法家、初唐四杰、宋代四大书法家、元四家、四大奇书、四大古典小说等等,“四大发明”虽然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并称比上述那些要年轻得多,更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由一个外国人首先提出来的。
  
  最早,“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说法得到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和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认可。
  
  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赋,很早就表现在很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马克思则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第一个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的是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后来被着名的英国科学技术史史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虽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在蓬勃发展,国民党军队却是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心急如焚,寝食不安。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中华民国,蒋介石觉得急需借助一个东西来振奋一下军心,鼓舞一下民心。这时,他碰巧听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搞中国科技史,于是就立刻派人把李约瑟和他的助手、他的中国太太鲁桂珍接到了重庆,让他在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科技史。蒋介石在接见李约瑟时和他谈了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即1943年,在重庆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这个研究成果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
  
  “四大发明”是在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时刻提出的,曾经有人这样高度评价它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四大发明)这项研究抵得上共和国卫队十个师。

别光知道四大发明 国外总结中国古代十大发明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越来越容易忽略前人所做的贡献。据报道,早在19世纪,美国专利局的专员查尔斯·迪尤尔(Charles Duell)就声称“所有能发明的东西,都已经发明出来了。”如果迪尤尔当时确实说过这话,那他显然错的很离谱,因为在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创造力空前繁荣,发明出了许许多多精妙的东西。

  然而,迪尤尔的这句话却反映了一种似乎已被人们忘却的认识:他深知纵观历史长河,人类已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并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他更明白正是这些发明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并为之后的一切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们似乎已经把这些前人的贡献抛诸脑后了。说到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大概没有哪种古老的文明能与古代中国相比。下面就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十项伟大发明,排名不分先后。

10.火药

  首先说到的火药,应该是中国古代发明中最杰出的一项了。传说火药是炼金术士在炼制长生不老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的。然而很讽刺的是,这一发明不仅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却能轻易地取人性命。

  早期的火药是由硝酸钾(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的,最早记载于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此书中记录了三种火药,早在将火药用于军事用途、制作简易手榴弹之前,中国人已经用其来制作信号弹和鞭炮,由此可推断火药的发明时间应该还要更早。

  随后,人们发现在火药中加入一些金属元素可以使其爆炸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于是,嘭!嘭!嘭!现代烟花表演诞生了。除此之外,火药的发明还催生了子弹之类的便携式弹药。

9.指南针

  如果没有指南针,我们会在哪里呢?应该已经迷路,不知身在何处了吧!在森林中远足的背包客,还有穿梭在各航班之间的空中飞人,真要好好感谢古代的中国人,他们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大家平安回家。

  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的初衷在于让它指向正南,因为他们认为主位是正南,而不是正北。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

  天然磁石的存在委实是上天的眷顾。天然磁石是一种被雷电击中之后高度磁化的磁铁矿石(带有磁性的铁矿石),可以自然指向南北两极。是谁这么聪明,想出用天然磁石来辨别方向的主意,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据考古学资料显示,是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杓,并使其能在占卜盘上平稳转动;而杓也为中国古代的占卜者们指明了方向,助其走向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8.纸

  是谁首先想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主意,到现在我们还没完全搞清。“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创造者”这一殊荣到底花落谁家,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的苏美尔人(Sumerians)、位于今巴基斯坦(Pakistan)境内的哈拉帕人(Harappa)以及古埃及的科密特人(Kemites)进行激烈的角逐。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首次出现大约是在5000年前,但如果你把类似于洞窟壁画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纳入文字范畴的话,“文字”的出现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然而一旦文字开始发展,人们便开始在任何东西上书写,只要它们铺起来足够长。泥板,竹简,纸莎草和石头仅仅是早期文字载体中的几种。

  自从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叫蔡伦的男子——发明了现代纸张的雏形,一切都开始改变了。在蔡伦的开创性发明之前,中国人在薄薄的竹简和长长的丝帛上写字。但是到了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一种木纤维和水的混合物,并将其按压在织布上,稀浆混合物中的水汽会透过织布渗出,然后一张粗糙的纸就制作完成了。但蔡伦到底在他发明的第一张纸上写了什么,这依旧悬而未知。

7.面食

  对任何喜欢来一碗意大利面豆汤或者蛤蜊扁意面的人来说,也许都需要对发明面条的古代中国人致敬——而不是意大利人,正如你所怀疑的一样。

  专家组仍在商讨到底是谁率先发明面条这件事,但看起来似乎是中国人凭借着近2000年的优势力压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还不清楚是哪一个),成为最终的赢家。2006年考古学家在发掘喇家遗址时发现了一只倒扣的碗,深埋于十英尺厚的土中,碗内有细长而干枯的面条。该遗址位于青海省境内,靠近西藏,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这一新发现的面条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由两种在中国均已有7000年栽培史的谷物制成。并且,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用这些谷物来制作面条。

6.独轮手推车

  千百年来,中国人发明的独轮手推车为减轻人类负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普遍认为,公元2世纪时,蜀相诸葛亮提出了发明独轮手推车用来运载重物的构想。诸葛亮构思的独轮手推车仅有一点点瑕疵,因为他没有为其加上把手,不过这一问题被后人改进完善。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发明还是领先了欧洲人1000多年。

  最初,独轮车被用于军事目的。正因认识到了独轮车为我方军队战胜敌军带来的先天优势——独轮车既可被用来充当移动的路障,也能被当作运输工具——古代中国人将这项发明保密了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则认为早在公元前1世纪,一个叫柯宇(KoYu)的农民就发明了独轮手推车。尽管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人还是个疑问,但诸葛亮和柯宇倒是有个共同点:和丞相一样,据说这位农民也对独轮车的制作流程守口如瓶。

5.地动仪

  尽管古代中国人并不能准确地告知世人一场地震是里氏几级(因为直到1935年里氏震级才被发明出来),但他们却设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测量仪——地动仪。早在公元2世纪前叶,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创造出了地动仪,他发明的地动仪还巧夺天工、壮观宏伟。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以青铜铸成,四周镶嵌以八条龙,龙头朝下。这八条龙等距离间隔,每条龙的正下方,都有一只昂头张嘴的铜蟾蜍。地动仪的内部正中,有一支“悬摆锤”静止不动。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悬摆锤”受到震动时,就会随之运动。此时,“悬摆锤”来回摆动引发地动仪内部的杠杆活动,从而触动机关,使得地震源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嘴中。这一最初的地动仪虽然有点简陋,但比起西方发明的地震仪仍然早了1500多年。

4.酒精

  你得感谢中国人创造出了乙醇和异丙醇,这里说的并不是啤酒、葡萄酒跟烈酒噢!当你想到酒时,也就明白只有极少数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像酒那样让人欢喜让人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酒精发酵技术脱胎于其他相似的工艺。公元前3世纪前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造醋和酱油的技术,而这都是通过发酵和蒸馏来实现的。因而这些技术也很快就被运用到酿酒中。

  最近的考古发现又使中国人利用发酵工艺制酒的时间向前推移。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发现了9000年前的陶器碎片,并在其中觅到了酒的踪迹。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人才是酿酒的鼻祖,因为曾经的酿酒先驱——古阿拉伯人直到1000年后才制造出含酒精的饮品。

3.风筝

  风筝这一中国最重大的发明要归功于两个古人。公元前4世纪,能工巧匠公输班(Gongshu Ban,即鲁班)和哲学家墨翟(Mo Di,即墨子),各自制作出了能随风自由翱翔的鸟形风筝,这对新奇的事物马上流行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风筝的初始设计进行了改进和加工,并发现除娱乐外,风筝还有其他新用途。风筝钓鱼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捕鱼方式,且无需使用渔船,渔民们仅需在风筝上绑好鱼线和吊钩,然后再把风筝放飞到自己无法接近的水域即可。风筝也能变身为军用器械,充当装载火药到敌军军事区的无人机。1232年,中国人用风筝向蒙古战俘营地投放宣传单,鼓动被俘虏的人抗争,结果战俘们成功地战胜了他们的捕掳者。

2.悬挂式滑翔机

  如前所述,风筝是公元前4世纪被发明出来的。而在公元6世纪末的时候,中国人便已经可以成功设计出体积庞大的风筝,它能够凭借足够的空气动力承载起一个中等体型人的重量。那么有人剪断风筝线进行新的尝试不过是早晚的事。

  中国古人们所用的“断线风筝”就是我们现在的悬挂式滑翔机(Hang Gliders)。然而,这些“风筝”并不是用来寻求刺激的:君王们下令将罪犯和战俘绑在风筝上,迫使他们跳下悬崖,并以此为乐。而这些可怜人需飞行两英里才能平安落地。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的“飞机”,中国人在创造力上领先了欧洲列国1335年。

1.丝绸

  蒙古人(Mongols)、拜占庭人(Byzantines)、希腊人(Greeks)和罗马人(Romans)都极其厌恶中国古代的军事发明,比如说火药。然而,正是丝绸帮助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体之间和平共处。当时各国对丝绸的需求量非常大,也正是这一精美织物使得中国通过贸易的方式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也因此形成,并从中国延伸到了地中海(Mediterranean)、非洲、中东和欧洲等地。

  丝绸的制作工艺大约出现在4700年前,人们在一处建于良渚时期(公元前3300-公元前2200)的古墓里发现了一些卷轴,其中记载了丝绸的制作工艺。中国的古人们曾一度严密守护着丝绸织造技术和养蚕技术,防止其外传,直至欧洲的僧侣得到蚕种并将其带回西方,中国人才逐渐丧失在丝绸织造业中的垄断地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73876.html

相关阅读: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