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在首阳山给自己选寿陵时意外地发出一声长叹:“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那一年,三十四岁的曹丕正值壮年,对于一个刚刚称帝两年的新君主来说,这一句喟叹未免让人听得有些莫名的悲凉。约四百年前,当华夏第一个皇帝建制时,嬴政的豪言壮语和这个后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仅仅代表着两种性格,同时也预示着两个时代背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廓清宇内之时,嬴政面对的是一个崭新而强大的王朝,站在咸阳城内,他不再能找到任何力量可以威胁到他的统治;在史书面前,他也不再能找到任何朝代的辉煌可以与他媲美。几百年的春秋乱世诸侯逐鹿都只是他这个“国祚永昌”的王朝的脚注——华夏文明尚在发源阶段,没有过于厚重的兴衰沧桑需要这位皇帝背负,而长城之外,是一群尚未开化的野蛮民族——虽然那句“灭秦者胡”的流言在秦始皇驾崩不久便一语成谶,但在那之前,不难想象历史给了嬴政足够的资本,让他得以自信地说出“传之无穷”的言辞。
然而当时间流转到三国时期时,“中原”这个异军突起的东亚文明已经遍体鳞伤。连年不止的军阀混战造成了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经济秩序的极度崩溃,十八镇诸侯围攻董卓时,一代枭雄行经郊野时慨然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怆诗句。东汉后期,中国尚有人口五千余万,而到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总人口已不足八百万。自少随曹操征战南北的魏文帝在多年行伍中想必已经对历史上的兴衰交替有着比前人更深的认识,与父亲一样,曹丕也一向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与实行者,这一点似乎也印证着这位战乱天子内心的无常与彷徨。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曹丕茫然的乱世,却成了后人眼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时期。在中国几千年不断更替的王朝历史中,唯独三国有一部反映其时代的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其他朝代虽然多少有一些相关的历史小说,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全传》等,但是它们无论在质量和影响上均不能望《三国演义》之项背。独步古今的《三国演义》极大地提高了三国时期的知名度,使诸多三国典故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然而其“三分真七分假”的描绘手法,又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真假难辨、扑朔迷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史实与虚构的糅合一方面为文学世界创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脸谱式人物,极大的丰富了整个文明的色彩,另一方面也让《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变得如同“平行宇宙”一般,以独特的方式加深了三国这段历史的韵味。历史的归历史,小说的归小说,正因为如此,只有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小说中相互穿梭,才显得倍加有趣。
一、高富帅永远是那一小撮
当曹丕感叹“未有不亡之国”时,他没有错。然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却更适合接一句:“但高富帅永远是那一小撮。”
熟悉民国历史的人往往会做出“名人一家亲”的感慨。比如袁世凯和李鸿章的儿子是亲家,比如孙中山与蒋中正是连襟,又比如林徽因的爱人是梁思成,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梁启超妻子的堂兄是李端?——这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谱与三国时期极为类似。曹丕的弟弟曹整与袁绍长子袁谭是亲家,另一个弟弟曹彰则娶了孙策从兄孙贲的女儿。曹操和张绣、张鲁都是亲家,刘备的夫人是孙权之妹,更为巧合的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先后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而张飞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渊从女,夏侯渊与曹操又是连襟:推算到最后,三国的君主多多少少都是一家人,纵使将族谱回溯到群雄割据时期,各个地区的诸侯名士也或多或少能扯上些家长里短的关系。
当然,古人对“门当户对”的要求使得这种关系网成为位高权重者的结果而非原因,也即是先有了一个豪门,才会有另一个豪门来攀亲戚。孙权若不依靠其父兄的福荫当上帝王,恐怕也未必当得了步骘的女婿;曹操若一直当着宦官的干孙子,决计无法和荀?成为亲家,更不用说当上汉朝皇帝的岳父了。可惜的是关羽心高气傲拒绝了孙权的联姻,不然这“桃园三结义”便真成了一个大家族——说到此处,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声“出身决定命运”。
都说乱世出英雄,可三国历史显然不能称为“?丝”逆袭的指南与宝典。而其中最大的误会,可能便是呕心写下前后《出师表》的诸葛亮了。
二、诸葛亮是“?丝”吗
如果不考虑文人的自谦与臣子的明志,那么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恐怕是史上最成功的励志谎言。《三国演义》中刘备经过司马徽的举荐三顾茅庐,在襄阳外一个穷乡僻壤终于拜访到了这位卧龙先生。书中描写诸葛亮的住处“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却不知这位深居山中的年轻人又如何能在江湖中得到“卧龙”的称号呢?
只好应了“高富帅永远是那一小撮”。诸葛亮的岳母是蔡讽的女儿,蔡讽还有一个儿子叫蔡瑁——对,就是那个扶持刘琮投降曹操训练水军又被周瑜的反间计诛杀的蔡瑁。诸葛亮还有两姐姐,大姐嫁给了蒯祺,其父是设计射杀孙坚的蒯良;二姐嫁给了庞山民,是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这张网再向上编织,便直指荆州牧刘表——可以说,荆州几大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最后都收拢在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不仅仅不是布衣,反而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荆州名门望族的代言人。
然而诸葛亮一脉的关系网又不止如此。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是吴国重要的谋士,孙权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之首诸葛恪正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亮的另一位族弟诸葛诞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从这样的关系树来看,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介布衣。
其实,已经无法知晓究竟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当刘表病逝、荆州瓦解之时,代表荆州的这一群“高富帅”们,一致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救荆州,否则任刘备几顾茅庐,也是万万请不动卧龙出山的。
三、诸葛亮VS鲁肃/周瑜
诸葛亮未出山时便向刘备提出了先取荆州再进益州,与魏、吴成鼎足之势的“隆中对”——事实上,这个战略远景在刘备日后的戎马生涯中也确实渐渐变成了现实。诸葛亮出山之后,正值曹操挥戈南下、刘琮束手的危难之时,诸葛亮的设想眼看便会化为泡影。在此时,难道真的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激将成功达成了孙刘联盟并最终赢得了赤壁之战吗?
当然不是。纵观三国史,对孙刘联盟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不是诸葛亮,甚至不是刘备与孙权,而是鲁肃。与脍炙人口“隆中对”相比,鲁肃重病时对其一生军事思想做出的提炼“榻上对”相对知者寥寥,然而其中以更加直截了当的语句提出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然而,与小说中的老好人形象不同,鲁肃明确提出了“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言下之意便是孙权的帝业必然建立在占领整个长江天堑为基础,也即必须占领荆州;同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言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汉室可兴矣”。可以看出,两个极具天才的战略家均将日后的霸业以占领荆州为前提,所以日后吴蜀之间抵牾不断,便也不足为奇了。
从鲁肃的“榻上对”也可以看出,《三国演义》鲁肃与周瑜针尖对麦芒般的政治理念冲突其实是经过夸大的,只是对于“竟长江之所极”这六个字,周瑜希望通过铁腕一路西征直到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而鲁肃认为需要联合刘备才能抗曹。终于,周瑜英年早逝,经过鲁肃调停,孙权终于同意将荆州的控制权借给刘备,这个消息传到许都,正在写信的曹操惊愕得“不觉笔落于地”,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肃此计并非等闲之策了。
四、汉人相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吗
“隆中对”与“榻上对”不仅仅包含了不同势力战略构想的差异,更包含了对天下大势发展倾向的理念差异。
“隆中对”提出的是“汉室可兴”,而“榻上对”则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在几千年的历史面前,后世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分裂与统一的循环,治世与乱世的交替并不脱离“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窠臼,然而对于公元二世纪的汉人,这种理念很可能是超前的。显然,因为没有历史包袱,秦始皇可以自信地认为他的帝国可以“传之无穷”,同样的道理,没有过多历史抱负的汉朝子民,也未必就认定天下会进入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宇宙。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三国时代是继春秋战国与楚汉争霸之后的第三个分裂时期。然而,春秋战国出现在中央集权帝国之前,由于秦王朝过于短暂,楚汉相争更接近于春秋战国的延续,这一点从各地义军大多是先秦王国的后嗣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与此相对,汉族国祚四百余年,纵使中途经历了王莽的亡国之灾,却立刻如凤凰般涅?再生。再向后看,晋、宋、明在国家破亡之后均只守住半壁江山,只有汉朝作为统一王朝整体复活,从这一点向前推理,汉朝子民认为汉朝不灭也非常正常。“异姓不王”的原则在几个世纪的固化中成为铁律,而一旦刘氏衰颓,异姓又没有足够的向心力继位大统,那汉朝像罗马帝国一样发展成诸国分立状态的可能性也不可排除——至少,对于一个身居政治核心的谋士来说,鲁肃已经碾碎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对汉朝的怀念,“汉室不可复兴”六个字,掷地有声。
五、诸葛亮PK曹操
然而诸葛亮还是相信“汉室可兴”的——至少,两次《出师表》和几次北伐都能表明这位意图力挽狂澜的丞相有着怎样的决心。因为主公姓刘,诸葛丞相与曹丞相有着天壤之别:诸葛亮几乎被供上神坛,而曹操则成了文学中有名的奸相。将这两个丞相相比较,会不会委屈了诸葛亮?
倒也未必。刘备托孤时的试探已经被说烂到不足言明了,然而诸葛亮在刘备生前赞誉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在刘备死后便开始斥责刘禅“朱紫难辨”却是事实。两封出师表,其言辞难以看出诸葛亮臣子的身份,倒完全符合一位父亲的谆谆教导,如果刘禅对此全不在意,恐怕也不会说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气愤之语。诸葛亮死后,有人提议建武侯祠,也被刘禅果断拒绝,这其中的缘由恐怕也不言而喻。
刘备的托孤大臣有二,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李严,然而几年后诸葛亮便通过各种手段将李严排挤出了政治权力中心,大权独揽。在斗争中,李严试探性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的回答也很精彩:
“若灭魏斩?,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一句话也许是气话,但诸葛亮挤垮李严之后,提拔清一色荆州人士打压益州集团的做法,恐怕就有失公允了。至于之后不顾民生举国北伐,以弱击强却不肯出奇策只顾稳扎稳打,这一系列的行径当然不能说明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但是这一系列做法,却切切实实地最符合一个不臣之人的野心。比起曹操对汉献帝,恐怕诸葛亮对刘禅也未必宽松到哪去——更让刘禅心烦的是,汉献帝还能用血诏唤起一群死士,而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名声在外的汉室忠臣,且不用说杀不杀得了诸葛亮,纵使杀得了,不免也会落下一个昏君的名声。
六、刘禅傻吗?
傀儡皇帝何其难做。或许刘备已经预感到刘禅弱主难压强臣,于是在白帝托孤的试探之前,死了两个关键性的人物,那便是刘封与关羽。
《三国杀》里刘禅的武将技其实非常霸气!
对于刘封的死,刘禅无疑是最大受益人。而从关羽攻樊城到走麦城,刘备不发一兵一卒相救也成了一桩历史疑案——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关羽战死,刘封因为拒不救援关羽被斩,于是在刘备死后,刘禅皇权的唯一掣肘,便只剩下骂他“朱紫难辨”的诸葛亮。诸葛亮当政时期,刘禅最大的作为,便是无所作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平复魏延叛乱的余波。诸葛亮尸骨未寒,杨仪与魏延阋于墙内,最后的结果是魏延得了一个阵前叛乱的名声。刘禅没有依众臣之见处置其家人,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的理由厚葬了魏延,有效控制住了诸葛亮死后政治矛盾的激化,同时对诸葛亮荆州派系的势力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打压作用。第二件事是收纳夏侯霸。因为司马氏篡权,身为曹操本族的夏侯霸被迫降蜀,刘禅在接应时安慰夏侯霸说其父夏侯渊死于战场而非刘备手刃,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外甥,如此气度,颇有孙权年轻时的君主之风。
第三件事便是降邓艾,这几乎是小说与历史中刘禅昏暗的代表——为什么尚有几万守兵的成都,不能抵抗邓艾几千伤残之军呢?
史可法倒是坚决抗清了,结果迎来了扬州十日。谁知道,当刘禅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时,心里有没有流血呢?
七、各种封号、谥号的命运
无论如何,刘禅却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蜀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曹奂为其建立了安乐公国,这个安乐公国直到东晋永和三年才灭亡,刘禅不算一个称职的好皇帝,这个安乐公倒是实至名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年后司马代魏,曹奂亦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建陈留王国,这个王国直到公元479年南齐立国才终结,214年的国祚已经完爆整个三国历史。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这个“陈留王”的称号,正是几十年前将大好河山葬送给了曹氏的汉献帝在即位大统之前的封号。而这些前朝废帝们,在离开了权力中心后,反而以一种交替着屈辱与安定的状况在新的时代繁衍下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才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三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于公元280年降晋,被封为归命侯,而这位聪颖暴虐归命侯在四年后便一命归天,也算应了这个封号。是否冥冥之中,起名字重要,起封号更重要,不然同是侯,刘禅和孙皓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比起自在的安乐侯与悲催的归命侯,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位名人的谥号:壮缪侯。而这位名人,便是赫赫武功的关公关羽。
有人说这个封号说明了蜀国朝廷对关羽的否定,因为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符合刘禅的本意。按照周朝谥法,壮有很多用法,包括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武德刚毅,这几点关羽似乎也都能沾上。不好的字眼其实是“缪”,大意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综合前面的“壮”,这个谥号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恶,只是关羽一直是坐镇荆州的一把手,加之刚愎自用,死后相比于其它人又得到了这样一个谥号,也让后人怀疑关羽之死是不是刘备集团的刻意为之。
但是,关羽绝对是三国中当“帝”当得最久的——直到当代中国,大街小巷的酒楼商店,还多会供奉着一尊关帝,这份尊荣恐怕别说三国群雄,便是放眼历史也只有孔子能与之媲美了吧。
八、关羽与曹操的人妻之争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论其在海外的知名度恐怕连诸葛亮都要略逊一筹,这是因为作为忠义代表的关羽最后竟成了华侨所信奉的商业神。有学者研究这种信仰是通过关羽的同乡——晋商的行走天下而渐渐形成的。然而,关羽作为三国前几位的名人,其真身的事迹却有些让人无奈,甚至让人怀疑到为什么关羽会在历史的竞争中成为最后的武圣。
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关羽很多丰功伟绩都是虚构出来的,包括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赤兔马等等。但是关羽降曹后,确实是在刘备势力凋敝的情况下舍弃了曹操回到了刘备身边,这只缘于关羽的忠义吗?
就在关羽挂印封金之前的徐州争夺战中,吕布派问下秦宜禄求援,途中秦宜禄找到关羽希望关羽能在城破之日保护好其妻子杜氏。关羽送走秦宜禄后向曹操请愿,希望攻破吕布后将杜氏赐给自己做妻室,曹操也答应了。然而关羽竟连续央求了几次,引得曹操对杜氏的兴趣大增,破城后兴趣变性趣,遂留下杜氏做妾。这件事发生不久,关羽便北上重投了刘备。
在这里,关羽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枭雄,还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妻杀手”。十常侍之乱时,曹操先下手为强,将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尚怀着何晏身穿孝服的尹氏抢做妾待;攻宛城时,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结果遭遇贾诩的突然进攻搭上了一代名将典韦与长子曹昂的性命;破袁绍后,又流传起三曹共争甄氏的传说——如此算来,关羽之败也当口服心服。
其实“抢老婆”的风潮在汉末非常普遍,有野史记载曹操与袁绍年少时曾一同抢过新娘。关羽的三弟张飞之妻夏侯氏,也是出城拾柴时被张飞掳走的,由此开始了蜀魏一家亲的新篇章。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东汉末年战事频繁,诸侯为了犒赏军队往往纵容在兵士破城后大肆劫掠,劫的不仅仅有财更有色。如果战役双方均有名将,其妻室一旦被擒往往更受人关注,自然也就辗转成就了作为胜者的曹操“人妻杀手”这一称号。
关羽求一妻而不得,这一段经过后人发挥成了他忠义无双的典故,最终被封为“关帝”,历史在女色面前,为这两个英雄开了一个漫长的玩笑。
九、谣言杂货店的皇帝客户们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帝王不是孙皓而是关羽,那第一位皇帝是谁呢?是魏文帝曹丕吗——他的称帝揭开了狭义上的“三国时代”——不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是曹丕的妻子的前任的父亲袁绍那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建安二年,割据淮南的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自认为应了那句已经流传百年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决意称帝,建号“仲氏”。
当袁术走上帝坛的时候,他控制的地区其实远远不能支撑其野心,让他有如此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当涂高”的预言。袁术字公路,路为途,途通涂,所以袁术认为自己注定要当代汉的天子。为什么“当涂高”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为呢?
其实这三个字却是一代名君汉武帝刘彻的“天鹅绝唱”:行幸至河汾时,刘彻与群臣饮宴作《秋风辞》,云:“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群臣讶然,问刘彻“安得此亡国之言”,刘彻居然说了一句和曹丕的喟叹极其类似的话:“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
从此之后,“当涂高”这三个字便成了多少权臣草莽得势时想入非非的契机。在袁术之前,白帝公孙述就是因为不符合“当涂高”而被刘秀批驳,在袁术之后,又有西晋司空王浚深陷其中。而真正代汉的魏国,也便是应了这个“当涂高”:“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令人哑然的是,几十年后当司马昭掌权时,依然应了这个“当涂高”:司马昭先被封为“高阳侯”,又成为“晋公”,“高都”再“晋”,自是高过了魏了。
十、当知识份子掌握话语权
其实这种谣言在当时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叫做“谶纬之学”。“谶”是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附会儒家经学衍生出来的解释占验。在谶纬之学面前,三国的君主几几乎倒数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连刘备也不例外。
相传“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当年刘焉是抱着自立为王的野心去往成都的,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苦心经营却最终肥了刘备。刘备称帝时,有谋士引用了三本纬书以论证其天统:《洛书甄耀度》中的 “德昌九日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予命》中的“天度帝备称皇”,《洛书录运期》中的“谁使主者玄且来”,简直是为刘备称帝量身打造——因为刘备的蜀国依然是汉祚,不是“代汉”,自然不需要应验那句“当涂高”,由此可见为维护这个地方政权的正统性,刘备集团多么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吴末帝孙皓就显得冲动而悲剧。先是吴临平湖出土了刻有“皇帝”字样的石头,又有历阳山发现了一块喜庆文字的石头,再是阳羡山挖出了瑞祥之兆,于是孙皓忙不迭地改元为天册、天玺、天纪。等到魏国的寿春流行起“吴天子当上”的童谣时,孙皓终于坐不住了,遂认领母亲妻妾及后宫准备去洛阳登基。倒也不假,次年,孙皓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洛阳,只是这时他的名号不再是吴帝,而是归命侯。
皇帝醉心于“谶纬之学”,占领“谶纬之学”话语权的名士们自然有了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名士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也是蜀国对名士特别优待的原因。刘备即位时,群臣之首是许靖与刘巴,还有诸如来敏之流,这些名士能力有限,又多来自于北方,与本土官僚望族存在大量矛盾,但皇帝为保持其道德优势,不得不重用大量这样的花瓶,甚至孙权这样并不依赖汉统的皇帝,纵然对张昭颇有微辞,也依然对其终身礼遇——然而纵使蜀吴两国相加,其名士数量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其灭亡可能也真就应了邓艾劝降蜀国臣僚的那封信:“自古圣帝,爰逮汉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不得不说,当知识分子们掌握话语权时,连干坏事也得文绉绉的。
十一、文人的恶趣味
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显然不满足于利用“谶纬之学”给君主们歌功颂德——事实上,很多自命清高的名士不但自己不仕,而且看不起其它入仕的朋友,魏国重臣华歆就是因为恋恋权财而被其友人管宁鄙夷,受到了“割席分坐”的待见。然而,群雄割据的社会背景却给这些相轻的文人一个共同的爱好,那便是清谈——也便是关于玄学的辩论,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就诞生了一批外交家兼段子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虽然是作者的虚构,但却有着丰富的史实背景。三帝并立时期蜀吴二次结盟,蜀国诸如伊籍、马良、邓芝、陈震、费?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大人物频繁出使吴国,与吴国的名士们你来我往,各种刁钻攻防。一次伊籍拜见孙权时,刚刚行过礼,孙权便问,你一介名士为何要受如此委屈去侍奉一个无道之主呢?伊籍站起身立即回话,您客气了,一拜一起怎么能说是受委屈呢?另一次吴派使者张温赴蜀,酒席上张温刁难蜀人问天子何姓,秦宓立刻接道天子姓刘,天当然也姓刘,给予吴使反戈一击。当然吴国也不乏占上峰的时候,诸葛恪嘲笑“蜀”字为“有犬则为?,无犬则为蜀,横目苟身,虫入腹”,又夸耀“吴”字为“无口为天,有口为吴,群临万邦,天子之都”的韵文已经成为辩论的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君主对名士们的宽容,这些轶事的发生是无法想像的。孙权年轻时胸怀坦荡,于是宫庭之上不少文人雅事,待其进入晚年,这种自由快活的气氛也便渐渐消失,但还没有出现因言杀人的情况。而之前的弥衡惹恼了黄祖,便引来了杀身之祸,可见文人的这种恶趣味,也不是何时何地都能玩得起。
十二、文人的专属阴谋
如果说口舌之争算是三国文人一个普遍的恶趣味,那这个时期的文人还渐渐发展壮大了一个雅趣味,便是书法。
在汉字书法历史中,钟繇发明楷书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同时,纸张的改进也使得书写成本大幅降低,书法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楷书横平竖直、形体方正,与廉价的纸相结合,使得文字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带上了个人的特色,个人笔迹开始被人认识,而这又进一步催生出了书法艺术。三国时期书法名家辈出,而个人笔迹也因为其特色而引入到文人的阴谋中。
楷书之父钟繇还有一个儿子,叫钟会。钟会与邓艾全力灭蜀,被邓艾抢了头功,于是模仿邓艾的笔迹给朝廷写了一份奏折,措辞傲慢无礼,直接导致邓艾被囚禁后被诛杀。诸葛亮的族北诸葛诞叛乱时,又是这个钟会,模仿了吴国降将全辉父子的笔迹给吴国接应者全怿写了一封信,成功说服全怿归魏。魏国的刘放模仿过孙权的笔迹,《三国演义》里曹操也命人模仿过徐庶之母的笔迹,可以说这种在三国时期大放异彩的艺术,已经在战争中流变成了专属于文人阶层的专属阴谋了——后世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这面大旗,甚至早在三国时代就已经被名士们举起,不过又应了那句话: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钟会写字,害死了不知多少人,之后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他那德高望众的老爹,去世时魏明帝身穿素服吊唁,可谓极具哀荣。
纵观中国历史,能赢得身后名又能在棺材里躺踏实的知识分子委实不算太多,乱世中就更少,诸如钟繇这样的文人给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不做死,可能真的就不会死。
结语
三国的故事永不褪色,《三国演义》或虚构或架空的桥段已然成为经典,而真实的历史或许更波谲云诡——三国妙就妙在这里了。《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也没什么不妥,偏偏后世的汉人王朝晋与宋通通丢了中原被赶到长江南岸,这时魏蜀的正统之争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理学家朱熹坚决主张蜀汉的正统性,很难讲这里面没有一个偏安王朝的苦楚酸涩。而当年的武圣关羽因为爱上了一个终究被曹操这个“人妻杀手”抢走的少妇而“过五关斩六将”重投刘备,恐怕也要让后世大跌眼镜了。然而,还是那句话:三国妙就妙在这里了。经过毛氏父子修订的小说可以说是“最红最专”的王朝样板戏;而透过文学迷雾追索到的历史真相则为那些脸谱化的标本加上了无数痴男怨女式的八卦。虚构与现实的平等宇宙直到今天还能滋养着万千后人,只是你真的不能说,好人有好报,好事留好名。
可是三国啊,你妙就妙在这里了。
最后以一首古风结尾:
拟古·三国
文/江隐龙
芒砀酒壮烈士胆,高祖举剑白蛇断。
四百余年紫微衰,胡马兵戈洛阳乱。
飞将长戟自西来,太师巨阙握天宪。
金阙崩殂苍天死,贼子携皇入长安。
庙堂瓦砾故臣情,酒宴涕泪士子襟。
刀上七星终不举,曹操单骑聚义兵。
惊起诸侯十八路,龙?熊罴各勾心。
皇天崩碎桃园梦,虎牢关下聚三英。
帝都城外军逡巡,奸雄帐下无义臣。
四方将相如蚁聚,豪杰只留曹与孙。
玄德自领关张去,谁识英雄是白身。
乱世波澜就此起,九州今做十一分。
天子移驾临许都,丞相峥嵘北方服。
十万貔貅焚官渡,寿春铁骑逐袁术。
柳城计谋亡张绣,白门激战缚吕布。
乌桓愁云白狼山,益州胆寒江南孤。
中原虎豹饮江汉,枭雄旌旗蔽长空。
刘备殷勤顾草庐,荆襄明月照卧龙。
江东群儒多丧志,公瑾孤胆震吴宫。
天下初显三分势,一时瑜亮一场风。
汉中横行锦马超,季玉引虎拒恶豹。
仁义终为韬光策,谋臣奇略猛将刀。
终是大业难晚成,凤殒东坡武圣夭。
夷陵烈火崩先主,白帝诡探风??。
汉相由曹变诸葛,司马只手撑魏国。
仲谋三军规夷州,孔明七战平孟获。
祁山空劳两川民,南鲁徒起二宫祸。
三朝社稷归弱主,忠臣摧折权臣多。
伯约高才难兴蜀,元凯小计平孙皓。
三国起于孟德志,三国和时不姓曹。
若无荆州乱孙刘,岂成晋王司马昭。
长慨寰宇分合事,天道从来向霸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66394.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