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被揭穿了心事的众谋士准备群起围之,开始寻找诉说他们隐藏在心中的一些观点,步骘跳出来嘲笑说客,结果反被诸葛亮所笑,细想其诸葛亮的观点依然是一点?quot;实干加胆识",故其说道:"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灰溜溜地无语。随后大投降派薛综继续深入表白自己的心态,不过他更露骨,更令人恶心,如果说张昭尚有一丝廉耻之心,而薛综则根本视以强凌弱,叛敌投降为荣。诸葛亮闻听此言根本是按耐不住自己的火气,斥责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投降派的气焰彻底被压低了,不过那些儒生开始从其他方面问难诸葛亮,且看后两个人的论点,陆绩语出"出身论",认为只有高等的出身才能成就大业。而严峻是"学识论",认为只有在文字上咂摸滋味才是文人的才干所在。可惜诸葛亮从开始就立场坚定,自己就是实干和胆识的代表,而其举出的反例就是高祖刘邦,张良、陈平的故事。其高祖属下数人皆是实干加胆识之人,他们都为诸葛亮所敬佩,并成就霸业。但转头一想为什么陆绩之流能出此言那?其实其内心心态就是在于:他们对人的衡量价值就在于是不是有高出身?是不是有高学历?是不是能在文字上跟你扣?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干,是不是有能干,是不是具有胆识。最后又是一个德高望众德老人程德枢出来大发感慨,准备活稀泥:"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很像领导最后出来结论,最后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给双方各有一个台阶下。)准备一言把这次争论的基调给淡化一些,可是诸葛亮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干活的人,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给这些平庸之人留面子,直接深刻的揭露了儒生自己的短处???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说白了,就是光说不连,遇事无主见。)其实这样的争论将是没完没了的,不过一位能实干的老将军出来结束这次无聊的争论。不然可以想象后面的张温、骆统还要继续的情景。细细品味,吴国之人,尤其是自认为是招贤馆中人,自认为自己已经是高人一等,而其实际遇见强敌的时候那?多数是选择投降,而且是有"正当"借口的投降,而且"投降"的那么入骨,那么彻底,仿佛不投降就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一样。而那些赞同投降的人们对力主抵抗的人的贬低就使用"出身论"(陆绩忘本呀!),"学识论""儒生论",来打击抵抗的人的积极性。不过当他们遇见了以实干为主,而且有胆有识的诸葛亮后,他们的丑陋的嘴脸就都露出来了,当然他们的结果都是失败了。
想想文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一定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嘴脸后,活灵活现的写活那些投降派,写活了那些腐儒,写活了那些光说不练的人是怎么生存,怎么混日子的。想想中国每遇大敌的时候,总有一帮人跳出来,鼓吹投降,例如汪精卫之流,总有一帮人清谈误国,直到今天还有人抱着门第,出身高贵这样的陋俗来显示,还有人以扣文嚼字来卖弄风情。也许这篇文字能让他们清醒一下吧。天蛇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32092.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