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位皇帝,其统治的时期被赋予中兴之名,但他的名气甚至没有他手下的大臣名气大。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他19岁就驾崩,亲政只有1年,不过,他在位的2019年,因平息内乱、与西方列强维持和平、发展洋务运动,而被称为"同治中兴"。
当然,对同治帝来说,"同治中兴"除了挂上"同治"之名,他真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母慈禧和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名气,远比这位皇帝要大的多。后人谈起同治帝,争论的往往是他究竟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抑或是死于疥疮。
其实,年仅6岁便登上皇位的载淳,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幼儿突然被抛入复杂险恶的政治漩涡,其性格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性情:从小恣意放纵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登极,改年号为同治。不久,慈禧与慈安两太后便携载淳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从此,载淳开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活。
同治帝生来天资聪颖,8岁时随军机大臣李鸿藻读书,每日学习《诗经》五百字。然而,由于母亲慈禧整日忙于政务,无暇管教,同治帝从小养成恣意放纵的性情。
只要功课空闲,同治帝总是强约同伴四处嬉闹。小皇帝性格顽皮,踢球射箭无所不能,最喜与人摔跤打闹。他很快和宫里舞龙舟、抬轿子、唱杂戏的太监们打得火热。其中有个太监为取悦小皇帝,想出个叫做"掼跤"的新玩法。首先拿一张板凳,让小太监站在上面,上身向后弯曲,指尖需碰着自己的脚后跟,肚子挺起,身体呈一圆圈状,再把两条腿翻过去挨着指尖。这样掼得越快越好,一口气掼上几十个,下面的板凳却纹丝不动。同治帝对"掼跤"来了兴趣,传令小太监们纷纷练习。初练时,一些小太监不免身体僵硬,同治帝竟用手在其肚子上硬按下去,登时致其死命。同治帝对"掼跤"的乐此不疲,竟使这种游戏在宫中流行起来。后来"掼跤"被人流传出宫,京城梨园竞相效仿,竟成为风行一时的舞台动作。
日子久了,同治帝对"掼跤"也失去了兴趣。一天,载?对同治帝说:"掼跤劳神费力,不免无趣。偌大京师,城内城外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圣上却如囚犯一般困于宫墙之内,实是虚度年华。不如我们溜出宫去,玩个痛快!"同治帝深有同感,遂决定深夜出宫微行。
出宫:不带银两闹笑话
关于同治帝微服私行一事,清代史料多有记载,应为信史。一日,同治帝独自由后宰门出游,行至湖南会馆时,恰好路旁有人售卖凉粉,顿时觉得口渴,遂取来食用。由于每次出行宴饮都有人陪同,提前付账,同治帝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随身携带银两的习惯。他看到其他人吃完都付给摊主银两,不免觉得奇怪,问道:"我怎么从来没给过银两呢?"摊主笑道:"我靠此营生度日,焉能不受银钱?不过我看大爷您气宇轩昂,非等闲之辈,下次一并还我倒也不迟。"同治帝正色道:"那样不好,我应当赔你。可是我身上并无金银,不如写下字据,他日以此为凭。"于是,同治帝写立字据,递给摊主。
摊主并不识字,拿字据向朋友询问。友人看后大惊,骇然道:"帖子上写着,饬广储司付银五百两。广储司负责皇宫开销,谁敢饬它付账?那天吃凉粉的,必定是当今圣上!"摊主听后大惊失色,自然不敢入宫中取银。友人怂恿道:"白纸黑字,即使圣上也该认账,你不妨一试!"摊主虽然心中害怕,但为五百两银子铤而走险还是值得,遂前往广储司要钱。司事官问明情况后,忙将此事禀报慈禧太后。太后道:"这简直是胡闹!皇家岂能失信于外间,即按字帖付银也可。"不过,慈禧太后对皇帝出行之事也并未干涉。
交友:酒楼之上结识俊美男子
同治帝在宣德楼饮酒时,见旁桌一年轻人相貌俊美,吟诗声声入耳,不禁有相见恨晚之意。经人打探,原来此人乃翰林院的学士王庆祺。
王庆祺,顺天府人,生长于京师,是典型的世家子弟,琴棋书画都很精通,尤其擅长谱曲。同治帝对其非常喜爱,命其入直南书房,后擢为翰林院侍讲,以五品官加二品衔,在宏德殿行走。同治帝与王庆祺关系密切,甚至达到不正常的地步。一次,有太监看到同治帝与王狎坐一榻,都低着头看一本小册子。太监假装进茶,凑近一看,原来是秘戏春宫图。俩人看得津津有味,旁边有人亦浑然不觉。在王庆祺的诱导下,同治帝渐趋沉溺酒色而不能自拔。一次,有京官在酒馆吃饭,闻听隔壁男声吟唱,随后传来大声叫好之声。京官起身在帘外骂道:"尔等何人,如此高声喧哗,欲寻死乎?"透过门帘,他看到一少年正在唱歌,旁边坐着两位客人,一位正是王庆祺,另一位想必定是同治帝。他慌忙结账,逃之夭夭。有人于同治帝驾崩后专门撰联讥讽其事:
"宏德殿,宣德楼,德业无疆,且喜词曹工词曲;
进春方,献春册,春光有限,可怜天子出天花。"
同治帝后来身染重病,与王庆祺的不良教唆关系匪浅。同治帝驾崩后,经御史陈六舟弹劾,慈禧太后下旨将王庆祺革职,永不叙用。
嗜好:喜爱扮演戏曲中的小角色
同治帝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看戏演戏,这与当时宫中的风气有关。慈禧本人就非常喜欢看戏,不仅时常请剧团入宫演出,甚至命太监在宫中排戏。据称,内务府专门购买绸缎,裁作戏衣,以供太监演戏。每演一场,花费银两不菲。同治三年(1864年),御史贾铎奏请禁止宫中太监演戏,恰从侧面反映此事。
同治帝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十分着迷。他不但喜欢看戏,还特别喜欢亲自演出。其实,中国古代帝王中喜欢戏曲者不乏其人,如南朝的陈后主、后唐庄宗李存勖等。然清朝皇帝却尤其喜欢自己表演。有趣的是,从清帝演戏中似乎还能显示出其性格个性。道光帝曾在母亲生日时登台演戏。他头挂白须,手持鼗鼓,作孺子状,演的是"斑衣戏彩"一段。道光帝并未按剧情设计父母端坐的场面,而是改为面对太后而唱,由此体现出其大孝孺慕的性格。同治帝演戏,则总喜欢扮演戏份中无足轻重的角色,似乎也与他当时扮演的政治角色相符。在一次演出《打灶》剧目时,载?饰演小叔,某皇妃扮演李三嫂,同治帝则扮演无戏词的灶君,身穿黑袍,手拿木板,为戏中的李三嫂敲敲打打。同治帝爱屋及乌,入迷戏剧的同时,也对戏子格外垂青。据说,有名伶人英年早逝,因其生于二月上旬而死于三月中旬,同治帝特撰挽联道:
"生在百花先,万紫千红齐俯首;
春归三月暮,人间天上总消魂。"
矛盾:年长后对母亲慈禧不满
同治帝年纪稍长后,对母亲慈禧越发不满。母子俩除了每天清晨听政碰面外,平时很少交流,感情淡漠,形同陌路。相对来说,同治帝更喜欢慈安太后,经常跑到宁寿宫玩耍。慈禧对此非常不满,屡次斥责师傅李鸿藻等人,命其以孝悌伦常开导小皇帝。然却收效甚微,同治帝和母亲之间总有深深的隔膜。有近侍太监向慈禧进言,据其推算,同治帝当在30岁以后性情大变,懂得孝顺母亲。同治帝得知后大怒,准备鞭笞该太监,在慈安太后的劝阻下才作罢。
慈禧40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据慈禧御前女官德龄目睹:每逢同治帝生辰忌日,太后均整日静坐,脸上满堆着阴沉愁苦的颜色,眸子里充满两眶苦泪,回忆同治帝和她每一件琐事的细节。
值得指出的是,对同治帝在位时的所谓"中兴",似乎亦有质疑的必要。时人多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称许为"中兴名臣",其真实意图与其说是对时局的客观评价,不如说是对清廷提升汉人地位政策的欢迎。慈禧、奕?掌权后,及时调整前朝猜忌防范汉人政策,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委以重任,且授给部分地方财权。这一收买人心的做法,果然使汉族疆臣放手一搏,镇压了太平天国。汉族文士对此欢欣鼓舞,不免夸张渲染,纷纷以"中兴气象"评价时局。可见,"同治中兴"似乎更像是时贤后学精心炮制出来的一个历史神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24969.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