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铁壁锁蛟龙,万里长城至此雄。"这是对万里长城在怀柔一段的描写,因为怀柔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的长城也显得格外雄伟。有意思的是,怀柔一带的长城,其脉络和走向十分清晰,但在主体之外,有时也会突然伸出一段支岔,而后戛然而止。很多人认为是修筑长城时修错了地方,把它们称作"错长城"。怀柔地区被称为"错长城"的主要有三处:"耷拉边"、"秃尾巴边"和"重边"。三处"错长城"真的修错了吗?
"耷拉边"位于"北京结"(三道来自不同方向的长城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结",后得名"北京结")西面,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因为走向自高而低,就像耷拉在山脊之上,因此当地人俗称"耷拉边"。
在去"耷拉边"的途中,会经过"玉石楼""文字砖"等景点。"文字砖"是"耷拉边"城墙最明显的标志。那些砌在墙上的青砖表面清晰地戳印着"左部"字样,数量很多。这些经过四百余年的风雨洗礼的文字砖,砖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这些罕见的文字砖到底传递着什么信息呢?《大榛峪西大楼修城碑》碑文记载:"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实在休工军士二千六百名……左部千总莱州卫指挥佥事滕继光,中部千总灵山卫指挥使李轻,右部千总鳌州卫指挥使唐世桢,"可见"左部"、"中部""右部"均为右营春防军番号。
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耷拉边"长城向东南方向仅延伸了1000米的距离,就戛然而止了。从地势上看,长城向关内方向延伸,似乎与抵御外侵并不相关,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长城已经构筑了一条完整的防线,还有必要甩出这么一段多余的部分吗?所以"耷拉边"一直流传着修错的说法,也就有了"错长城"、"修错边"的称谓。
耷拉边真是修错了的长城吗?当地人说,万历年间修建这段长城的时候,因为地形勘察有误,没修多远发现方向不对就停止了。有学者分析,"耷拉边"看上去十分完整,明显不像修错的长城,一旦外长城失守,这里作为内长城关键部分,能起到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作用。这些说法谁对谁错,一直没有定论。"耷拉边"也成为长城的一个不解之谜。
除了"耷拉边",在慕田峪长城,也有一段"错长城",走过正关台,站在大角楼向东南眺望,只见长城出乎意料地随着山势又伸出一条支城,向前方延伸约1000米后也戛然而止,当地人称之为"秃尾巴边"。"秃尾巴边"有头无尾,仅此一段,人们认为这也是一条修错了的长城。
暂且抛开是否修错的争论,在这短短的长城背后,还流传着一段曲折悲壮的故事。明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后朝廷内部斗争激烈,贿赂成风。为了加强对京师的护卫,明廷在慕田峪一带继续加固增修长城。当时戚继光麾下一个将领奉命督修,他看见慕田峪一带山形地势十分复杂,决定修一道向关内纵深延长的长城,与原来的长城相互呼应,形成掎角之势。他把自己的想法绘于纸上,做了一份详细的方案和预算,报到了兵部。不想兵部官员乘机向他索取贿赂,这位将领断然拒绝了兵部官员的要求,兵部官员因此怀恨在心。虽然长城最终如期修建,但当长城完工后,兵部官员参劾修城将领故意把长城走向修错,并告他贪赃枉法,借口杀害了这位将领。十多年后,这位将领被沉冤昭雪。一位新任的守边大将看到这段"秃尾巴边"不仅方向没错,而且工程质量极佳,这位大将就在城楼里立了一方沉冤昭雪碑。这通石碑一直矗立了三百多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毁。刻着将领名字和功绩的石碑不知踪影,只剩下碑座在残阳落照中诉说着它的沧桑。
如今,人们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立碑人是谁,也不知道那位沉冤的将军的名字。但这个故事,深入老百姓内心,它是万里长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的一个。
第三处被称为"错长城"的地方位于神堂峪。长城在神堂峪关口处沿着山脊向前延伸了约800米,形成断头长城,其实这段长城并没有修错,只是山势险峻,长城融入了山崖。有意思的是,这段长城俗称"重边",为何叫"重"呢?在关口附近相距几百米的地方,居然修有两道长城,并设立两座关口,因此称为"重边"。内关口在神堂峪村北,今已无存,长城伸向东、西两侧山峰,以山崖为防。外关口建在下官地村口,上有"神堂峪关"匾额。两面山上的长城都保存着,有的马道城堞还在,敌楼也较完好,充满野趣。如今关城早已不在,人们沿着旧道修起了公路。路两边盖满旅游接待的客房,关门上的匾额尚存,砌在关口附近不显眼的坝墙上,白色条石,刻着"神堂谷"三个大字,字迹端庄、清晰、古朴。
经过实地考察这三段"错长城",对于是否修错,我的内心有了答案。怀柔的明长城,肩负保卫京师和帝陵的双重责任,其坚固雄伟,堪称长城建筑的典范。那些或平行或交错且形制、材料不同的长城布局,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合理",但在当时,或许精心设计而形成的层层设防的防御体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03865.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