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秘三国中除了关羽宁死不降外 还有谁有这忠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中国文化中,宁死不降也是一种传统。

  武圣人关羽,失荆州,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活捉。关羽长期镇守荆州,锋芒直逼曹操。孙权如果能够招降关羽,以之对付曹操、刘备,就有机会从被动防守转入主动进攻。但是任凭东吴君臣怎么劝降,关羽只求一死。孙权杀了关羽,为了转嫁危机,还把人头送给了曹操。曹操不愿意当冤大头,用黄金、沉香木给关羽打造金身,又是封王,又是厚葬,旨在把刘备的怨气引向孙权。在关羽的大义凛然面前,孙权、曹操之流何其渺小。

  死于关羽之手的庞德也是一条硬汉子。庞德最初是马超的部将,跟着打曹操,让曹操吃足了苦头。马超降蜀后,庞德因病未能跟随。几经辗转,庞德归顺了曹操。樊城之战,庞德以先锋的身份跟随于禁对抗关羽。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跪地求饶。庞德弓矢尽失,独抱船覆于水中,为关羽所擒,被解回蜀营立而不跪。对于庞德这样的猛将,关羽当然要拉拢一下,便道:“你哥哥庞柔是我们的人,你为什么不投降?”关羽的热心迎来的是庞德的大骂:“你算什么东西,要我投降。我们魏王有百万大军,不是刘备这种庸才能够比的。我宁为国家鬼,也不为贼将。”庞德辱骂刘备,关羽只能杀了他。于禁跟了曹操30年,是所谓的“五子良将”之首,生死关头扛不住,投降了。庞德归降不久,竟能够以死尽忠。曹操听了,感慨不已,眼泪鼻涕一起流,给庞德的两个儿子封了大大的官。

  刘备取西川,一路上,刘璋手下的实力派纷纷投降。其原因是大家觉得刘璋太老实,太忠厚,跟着他没有前途。张松、法正这样的人,心眼很活,觉得以刘璋的领导风格走下去,西川迟早保不住。既然保不住,我就那它做礼物送人。所以,张松先送曹操,再送刘备,送是送出去了,张松却没有命来享受。一样出卖主公做内应,法正运气就好得多。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法正的官封得很大,诸葛亮也要让他三分。法正、张松在三国里虽然也是聪明人,但是不怎么讲道德,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并不高。

  老实巴交的刘璋,也有几个忠臣,如慷慨就义的张任,断头将军严颜,磕断牙齿的黄权,等等。张任算是最突出的一个。刘备请刘璋吃饭,庞统安排魏延舞剑,企图刺杀刘璋,张松拔剑而起,保护了刘璋。刘备撕破脸皮,带兵攻打城池,刘璋手下大多数将军都投降了,只有张任拼死抵抗,在落凤坡射死了庞统。诸葛亮设计活捉了张任,劝其投降。诸葛亮的理由是天时不在刘璋那一边,也就是说,刘备取西川是历史得大趋势。对于这一点,张任不否认,但是他的不肯投降,他的理由只有一句话,忠臣不事二主。刘备爱才,不忍杀之。张任说,你放了我,我还会跟你对着干。书中说,诸葛亮为了成全张任的名声,还是杀了他。

  张任的倔脾气,跟吕布的谋士陈宫有一拼。陈宫冒死放了曹操,自以为找到了救世英雄,并且倾心追随。但自私残忍的曹操无辜杀害吕伯奢一家,陈宫失望了,杀掉曹操,下不了手,继续跟着他,良心上又过不去。陈宫只有弃曹而去,另寻明主。陈宫的运气不怎么好,他只能跟着吕布干。吕布对他的计谋有时用,有时不用,因而形势一直不怎么妙。最终,吕布失败了,死在曹操和刘备的手下。曹操因为前情,也因为陈宫的才华,希望招降。陈宫选择了毅然赴死。陈宫的死,是“忠臣不事二主”吗?好像远远不止,与其说陈宫终于曹操,毋宁说陈宫忠于自己的良心和理想。理想幻灭,生命也就终结了。

  《说唐》中的单雄信和王伯当也是这样的人。比起《三国》,《说唐》主要是民间野史,更能反应老百姓的价值取向。

  单雄信与李唐有杀兄之仇,当秦叔宝、程咬金等兄弟们选择了李世民的时候,单雄信却选择了王世充。单雄信当过黑道老大,王世充干不过李世民,这一点他很清楚。大唐一统天下,这是历史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在兄弟情和历史大趋势面前,单雄信选择了兄弟情。我们可以嘲笑单雄信不识大体,但不得不承认他是条硬汉子。在《说唐》中,单雄信武功不高,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擒,一次次被放,再一次次反扑,直到独踹唐营,李世民失去耐心,把他杀了。

  王伯当忠于的主公是瓦岗寨的昏君李密。当李密胡作非为,好汉们弃之而去时,王伯当选择了留下,理由是为了回报李密当日的知遇之恩。在瓦岗一班草莽英雄中,王伯当是真正文武全才的人,因为跟错了人,最终乱箭穿身而死。他的理由是,兄弟们结义,有始无终,已经不义,如果再抛弃主公,那就是不忠,一个人不忠不义,怎么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比起单雄信和王伯当,那些成功的兄弟们显然更有灵活性。魏征、尉迟恭一文一武,改投明主都很及时,最终都成了大气候。但民间还是喜欢单雄信,一提到死不降唐,人们就热血沸腾。

  张任、单雄信、王伯当是中国文化中的悲剧英雄。不遇明主是他们的宿命,在这样的命运之下,仍然按照旧的道德要求走下去,和诸葛亮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无多大区别。命之于他们,既是外在的限制,也是主动的选择。改朝换代之际,每每有人因为世受国恩而以死。晚清覆亡,梁漱溟的父亲粱巨川,大儒王国维都选择了沉湖而死,绝不仅仅是效忠旧的王朝,其中有对某种文化、某种秩序的留恋和不舍,闪烁着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辉。

  宁死不降也不仅仅是民间传统,孔孟这些主流思想家也有类似的思想。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和义是道德价值。为了追求道德价值和成就精神生命,一个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肉体生命,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浩然正气。中国文化一面讲上天有好生之德,鼓励人们爱生、惜生,一方面又提倡舍生取义,为了某种原则而置生死于度外。这一点看上去矛盾,实质上却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每当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拼死抵抗,鲁迅先生称之为“脊梁”。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才能代代传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94200.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