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阳青藤”的花鸟写意
明代写意画从明初王绂、夏?的水墨兰竹算起,林良与孙隆的宫廷花鸟画改革已经为此提供了必要的铺垫。吴门画派沈周与唐寅在题材及笔墨技巧的开拓深入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最终把写意花鸟画推向新的更加完美的水平的是明代中叶前后的陈道复和徐渭,他们被称为画史上的“白阳青藤”。陈道复(1483~1544),初名淳,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曾随文徵明学画,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诗文书画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他更擅长画花鸟,多用沈周的格局,取宋人的禅意写生与元人的书法用笔,淡彩与水墨交融。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聪颖,诗文书画均有造诣。他一生经历坎坷,使他作花鸟画不拘绳墨,狂纵恣肆,着意于气韵的体现。徐渭的创作,继陈复之后,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发主观性情的新境界,并且把生宣纸上自如控制笔法、水分与墨色,提炼笔墨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白阳青藤”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舞台艺术全面繁荣
明代戏曲在继承宋元南戏和北剧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各声腔剧种艺人们长期而广泛的实践,在唱、念、做、舞以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使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进入了繁荣时期。明代不同的戏曲声腔,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无论是向“雅”的方向发展的昆山腔,还是走“俗”的道路和弋阳腔,都很讲究歌唱艺术,首先是讲究唱“声”。武术和杂技是构成戏曲舞蹈的重要来源,戏曲艺人们不断地把武术与杂技中的精彩表演吸收过来,将其舞蹈化和戏剧化,使之为塑造人物和表现剧情服务。中国戏曲的行头、砌末、脸谱、舞台装置等属于舞台美术方面的技艺在明代后期有了很大的改进。时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时髦服装不断地被吸收到舞台上来,戏曲行头焕然一新,脸谱在戏曲演出中逐步定型和逐渐丰富。在明代形式多样的演戏活动中,体验与表现有机结合的艺术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为后世的戏曲表演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84739.html
相关阅读: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明朝人的性观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