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地理错误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甘肃、四川等地,下面逐一进行分析。《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虚实及错误情况,见下表。此表只标明了事件的主要地点,省略了其中许多不太重要的地点。表19《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虚实及错误情况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序号事件年代山东地点虚实地理错误1袁绍、公孙瓒界桥大战191平原、磐河史实+虚构磐河、界桥2曹操收“青州兵”192兖州、寿张、济北史实3曹嵩之死193琅琊、华县、费县、兖州、泰山史实4曹操伐陶谦193兖州、东阿、范县、甄城史实5刘备救陶谦193兖州、东阿、范县、甄城、青州、北海、平原虚构刘备救援6吕布破兖州194兖州、东阿、范县、甄城史实7吕布濮阳破曹操194兖州、东阿、范县、甄城、滕县、泰山史实泰山8曹操濮阳大破吕布195兖州、东阿、范县、甄城、定陶史实9袁术七路下徐州197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史实+部分地点虚构琅琊、沂都、碣石、浚山10吕布攻刘备、夏侯?拔矢啖睛198济北部分地点虚构济北11曹操灭吕布198济北部分地点虚构济北12曹操徐州破刘备200青州、平原基本史实13仓亭之战201青州基本史实14曹操破袁尚、袁谭,袁绍之死203青州基本史实为分析地理问题方便,本文论的地理问题均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本文的“山东”是指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今日山东省包括青州的大部、兖州的大部、徐州的北部。而当时徐州的南部,即下邳、彭城(徐州)等地,今日属于江苏省,故不在本文论范围之内。根据统计,《三国演义》在山东发生的大事件有十四次,主要集中在曹操消灭吕布的过程中。曹操消灭了吕布以后,山东境内基本没有再发生大事件。这十四个事件中,有五次发生了地理错误。其余事件由于基本是复述历史,基本没有作者的再创作,因此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地理错误。下面分析其中比较明显和主要的几个地理错误。
(1)泰山的地理位置错误
《三国演义》(以下均指嘉靖元年本,不再注明)中《吕温侯濮阳大战》一则描写曹操为报杀父仇,兴兵讨伐徐州陶谦,而吕布趁机夺取了兖州,曹操被迫从徐州回兵进攻兖州。按照《三国志》的描述,吕布如果东出占据东平,可卡住亢父、泰山路线,阻止曹操从徐州回师兖州。而吕布却向西退守濮阳,结果使曹操得以先占甄城,再攻濮阳。关于曹操回师进军路线,按照《资治通鉴》的描述,曹操是先下鄄城,再攻濮阳。而《三国演义》没有描写曹操回军鄄城,而是过泰山直接进攻濮阳。[2]《三国演义》的描写基本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但与《三国志》不同之处在于,罗贯中在描述曹操经过泰山时,利用陈宫之口明确指出: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这是完全错误的。从地图上明显看出,泰山是在兖州的东北面,而决不在其“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是山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名山,几乎无人不晓。兖州是山东境内非常重要的一州。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地理都很熟悉的大作家,罗贯中竟然搞错了解泰山和兖州的位置,说明他对山东的地理很不了解。《三国演义》中除曹操进攻吕布时出现泰山外,还有四处出现泰山。有一例由于《三国演义》完全是复述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正确地指出,泰山在琅琊郡附近,所以没有发生错误。有三例中的情节不见于史书,故为作者创作。这三例中,作者虽然没有像前例那样,明确说明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但从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是认为泰山在小沛、徐州、萧关附近。这三例对泰山位置的描述,与前面所说的泰山在兖州“正南一百八十里”很接近,即作者认为泰山在徐州附近。而泰山实际在徐州以北五百里,接近前一例中的琅琊郡。由这三例充分说明,作者确实完全不了解泰山的具体位置。(2)沂都、浚山、碣石三地位置不明《三国演义》描写了袁术曾七路下徐州进攻吕布,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确实曾分七道攻下邳,但没有说明是哪七路,如何分兵。而《三国演义》作者要描述这次战役,就不能简单地只说“袁术分兵七路”进攻吕布,还必须说明这七路兵的攻击地点。为此,作者编造了七个地点,分别是徐州、下邳、小沛、琅琊、沂都、碣石、浚山。由于作者不熟悉山东地理,有几路还比较正确,但有几路由于是作者编造出来的,结果出现了错误。第一个错误出现在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袁术七路进攻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被吕布所占据的下邳、小沛、徐州三地。但为清楚地说明这七路兵,除这三个地点外,作者还必须另外增加四个地点。由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结果错误地加入了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下邳、小沛、徐州:当时确实为吕布所占,这三个地点在《三国演义》中故事很多,方位没有大问题。琅琊:按照历史地理,其在下邳、小沛、徐州三个地点东北方向数百里。但作者错误认为琅琊在徐州附近,说明作者不清楚琅琊的具体地理位置。沂都:东汉、三国时期无“沂都”。但东汉时期徐州琅琊郡有临沂县,在琅琊西北方向不远。《三国演义》中几次将琅琊、沂都连在一起。这都说明作者认为沂都在琅琊附近,因此“沂都”可能就是临沂。[3]浚山:东汉、三国时期无“浚山”。可能是浚水附近之山,浚水源出今山东费县,于临沂汇于沂河。由此可见,沂都、浚山都在琅琊、临沂附近。[4]碣石: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中提到“碣石”。但这里曹操所到的碣石在河北,而袁术七路下徐州不可能进攻到河北。在山东出现“碣石”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山东地理不熟悉,无法再编造出第七个地名,只好“明知故犯”,将碣石从河北移到山东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了解河北和山东的地理,误以为河北的碣石就在山东。无论哪个原因,都说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将以上七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画出地图,就可以发现,袁术从淮南寿春进攻吕布据守的下邳、小沛、徐州,是从西南向东北进攻。下邳、小沛、徐州为一线,而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点均在下邳、小沛、徐州背后的东北数百里以外。也就是说,袁军不可能越过下邳、小沛、徐州一线,去进攻三地背后的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地理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错误认为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就在徐州附近,明显是搞错了琅琊等地的地理位置。[5]第二个错误在于,上述七路目标地点的相对位置,与《三国演义》仔细描述的袁术进军明显矛盾。根据《三国演义》索描述的袁术进军排列,这几个目标城市从左(西)到右(东)的排列位置为:下邳、小沛、徐州。也就是说,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小沛在下邳和徐州之间,但实际是徐州(彭城)在小沛和下邳之间。因此《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这三个地点的相对位置也是错误的。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熟悉这一带的山东地理,对徐州、下邳、小沛比较熟悉,对徐州以北的地理不熟悉。为符合“七路下徐州”,作者只好编造出“沂都、浚山、碣石”三个地名。其中“沂都、浚山”两个地名可能是从“临沂、浚县”演化而来。而“碣石”可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将河北的碣石搬到了山东来。(3)济北位置不合理《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进军消灭吕布,夏侯?作为先锋,中箭受伤后退到济北。《三国志?夏候?传》中关于夏候?伤左目的描写很简单,没有具体地点,《三国演义》中《夏候?拔矢啖睛》一则中描写比较详细。曹操起兵攻吕布,先派夏侯?进攻据守小沛的高顺,夏侯?失利,拔矢啖睛,然后“退去
济北下寨。”后曹操起兵,后曹“军行至济北,夏侯渊等迎接操入寨。”从地图看,济北在小沛以北近400里之远,夏侯?攻高顺失利,就一下退到如此之远,很不合理,完全不可能。[6]这表明作者完全不了解济北的地理位置,他认为济北就在小沛附近,因此发生如此明显的地理错误。(4)磐河与界桥关系错误《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磐河大战》中描述了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以及磐河上的界桥大战。这一段故事基本来源于《三国志》的《袁绍传》和《公孙瓒传》。按照史书描述,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战死,公孙瓒移怨于袁绍,因此出军屯磐河。袁绍遂出兵攻公孙瓒,双方大战于界桥,公孙瓒大败。磐河发源于今山东平原,从西南流向东北,流经乐陵入渤海。磐河的流域基本在今山东境内,而界桥在磐河的西偏南约300里,在今河北境内。界桥决不在磐河之上,而是在清河之上。[7]无论《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明确说明界桥和磐河的关系,没有说明界桥是否就在磐河之上。按照历史,公孙瓒是先屯兵在磐河,然后与袁绍大战于界桥。按照《三国志》的描述,公孙瓒是先屯军磐河,然后袁绍出兵攻公孙瓒,双方大战于界桥。而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界桥是在磐河之上,双方是在界桥大战。罗贯中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他没有仔细阅读《三国志》,又不了解当地的地理,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桥”就应该在“河”上。因此就认为,界桥就在磐河之上。这里,罗贯中在山东境内又犯了一个地理错误。山东的地理错误与罗贯中籍贯的东原(东平)说综合以上《三国演义》发生在山东地理错误的地点,除界桥在河北之外,其他地点:泰山、沂都、碣石、浚山、琅琊、济北、磐河,都集中在今山东的北部和东部,而且与罗贯中的籍贯东平不远[8]。这些错误如此集中,说明这些错误决不是巧合。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对山东这一带的地理肯定不熟悉,如果罗贯中是东原(即东平)人,他不应该产生如此之多的地理错误。因此,有理由怀疑罗贯中是东原(东平)人的观点。可能还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对于《三国演义》在山东诸多的地理错误,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罗贯中确实是东平人,但由于他长期生活于江浙一带,但对山东的地理完全不熟悉,因此才产生了这一系列地理错误。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古人对祖籍都很重视,如果罗贯中确实是东原(山东东平)人,但他又没有去过山东,那他确实可能不了解沂都、碣石、浚山、琅琊、济北、磐河。但他作为创作出《三国演义》这样出色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竟然不了解泰山这样的名山的位置,这种解释很难另人信服。
这个错误的原因在于,作者错误以为杀吕伯奢地点成皋是在中牟之东,导致出现地理上的错误。地理错误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作者对中牟、成皋地理缺乏了解,搞错了成皋的地理位置。
赤壁之战中的地理错误《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也有重大地理错误。《三国演义》叙述赤壁之战实际分二段,第一段是三江口之战,第二段是赤壁、乌林之战。但《三国演义》叙述战事地点并未改变,这样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三江口与赤壁应该是同一地点。赤壁在地理上在何处有多种说法:1)黄岗赤壁:以苏轼“赤壁赋”出名;2)嘉鱼赤壁;3)蒲圻赤壁。这三种说法中,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长江沿岸有三个“三江口”,一个在今湖北黄岗西,一在今湖北鄂城西,一在今湖南岳阳北。如果三江口在黄岗,则《三国演义》所记述的二段亦可以看作,第一段是黄岗赤壁之战,第二段是蒲圻赤壁之战。但历史上赤壁之战只有第二段的赤壁、乌林之战,并没有第一段的三江口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曾横槊赋诗称:“东视柴桑,西观夏口,南望樊山,北觑乌林”,这是矛盾的叙述。从前三句看,赤壁在柴桑之西、夏口之东,应该是黄岗赤壁。但按照第四句,对面是乌林,则应为蒲圻赤壁。另外,赤壁之战中,刘备屯兵在樊口。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樊口就在赤壁附近,这也是错误的。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地理描写有一系列的地理错误,作者搞混了黄岗赤壁和蒲圻赤壁。如果想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地点应在黄岗,其中三江口、樊口、夏口的位置都与历史地理不符。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苏轼的《赤壁赋》及历史上许多作家都认定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岗,而《三国演义》作者不熟悉赤壁之战的历史地理,也沿袭了黄岗赤壁的说法,导致《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中发生一系列地理错误。
123456三国演义葭萌关涪城雒城绵竹成都史书葭萌关白水关涪城绵竹雒城成都从上表可以清楚看出,刘备葭萌关起兵后进军成都的路线,《三国演义》与史书的差异主要有两点:(1)白水关问题,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2)雒城、绵竹顺序颠倒问题。按照《三国演义》描述,先有雒城之战,后有绵竹之战。而历史实际是,先有绵竹之战,后有雒城之战。从地理位置看,绵竹在雒城的东北,所以先有绵竹之战、后有雒城之战是合理和正确的。为何出现这样的地理错误?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叙述得非常清楚,《三国演义》作者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读得非常仔细、认真,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仔细分析《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有以下三种可能。1、作者为故事需要而做的“明知故犯”,明知地理有错误,而仍为之。这类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出现。但从刘备进军成都的过程看,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作者完全没有必要将雒城、绵竹顺序颠倒。2、故事并非来源于史书,也不来源于作者创作,而是来源其他渠道,如民间传说、平话等。作者虽发现错误,但无法改变,只好将错就错。但从刘备进军成都的过程看,不是这种原因。3、作者不了解四川地理所至。从其他地理错误看,完全可能,在其他解释都不成立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解释。但为何作者不相信史书的描述,硬要颠倒绵竹、雒城之战的顺序?对此还很难解释。(4)剑阁问题。
《三国演义》最大的地理错误??诸葛亮六出祁山《三国演义》在地理上错误最突出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表21诸葛亮六出祁山序号时间诸葛亮作战作战地点主要战役与史实相符虚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1228春北伐北伐祁山祁山街亭之战以赵云为疑兵南安、安定降蜀张?出兵街亭马谡失街亭赵云在箕谷被曹真击败诸葛亮斩马谡斩韩德大破夏侯?骂死王朗破羌兵空城计2228八月北伐北伐陈仓陈仓祁山陈仓攻城战诸葛亮无法夺取陈仓诸葛亮粮尽退军王双追击被杀祁山破曹真3229北伐北伐武都阴平武都阴平祁山夺取武都阴平诸葛亮夺取建威郭淮退军诸葛亮占据武都、阴平祁山大破司马懿4230防守北伐汉中陈仓汉中陈仓祁山雨中防守战曹真从斜谷子午谷出兵司马懿从西城出兵曹真、司马懿遇雨退军祁山气死曹真祁山斗阵破司马懿5231北伐北伐祁山木门祁山木门上?割麦射死张?诸葛亮兵发祁山诸葛亮到上?割麦李严运粮失误诸葛亮退军张?在木门被射死击败雍、凉军6234北伐北伐五丈原五丈原祁山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出兵五丈原诸葛亮攻北原受阻诸葛亮联络孙权攻魏司马懿坚守不出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烧毁栈道,拦截魏延兵败被马岱追杀诸葛亮退回祁山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74673.html
相关阅读: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