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孙策“诛其名豪”辩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三国志》记载和历代史家给予孙策的评价往往是:一则为人“轻佻果躁”;二则施政多行严厉镇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傅子》,说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也提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这些评价共同的指向是,由于孙策处理东吴内部矛盾时采取了高压政策,才导致“陨身致败”。这样的定论对孙策未免有失公平!一、较之曹操刘备孙策的政治杀戮并不为过从二十一岁立基江东,到二十六岁遇刺身死,这短短五年期间,年轻的孙策给予敌对势力一定打击,是维持江东政权的稳定、统一的需要。政治杀戮事件在历史上是最惨无人道也是最屡见不鲜的罪恶行径,其实施者罪不当恕。但与曹操、刘备在拥有各自统治根基后的所做所为相比,孙策的“诛戮名豪”似乎并不为过。曹操在历史上以残暴好杀、崇权弄术闻名。在军事上,曹操常以屠城示威,曾屠徐州、屠柳城、坑袁绍降卒七万。政治上多行报复打击,刑害张让、孔融、崔琰、杨修等,渐接逼死张绣、荀?等,这些都给他的名誉和政权稳定造成极大打击。刘备在立基之前,四处飘泊寄寓,以宽厚仁义被广为传颂。而立基益州后,却对反对者打击严峻。比如,益州名士彭?,在刘备面前“形色骄傲”,又在马超面前指责刘备“老革荒悖”,刘备便将其入狱诛死。而加强彭?“谋反”罪名的证据,仅仅是于彭?对马超说的一句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再如,蜀臣张裕反对刘备出兵汉中,刘备不从,出兵果然无功,加上张裕取笑刘备无须,刘备便将其斩首弃市。对此,刘备本人的说辞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刘备的这种心态,反映出流民阶层出身(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宗亲)和多年的“老革”生涯造成一定的偏狭性。而孙策,虽以弱冠之龄立业,与上述两人相比,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以及仁政政治家的风格。《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孙策初渡江时,军纪严明绝无扰民的情形:“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护和崇敬的攻城掠地之师,不仅在三国时代,历代历朝都很少有。孙策在行仁义于百姓的基础上,面对境内错综复杂的各种敌对势力,恩威并施,慎行杀戮,在极艰难的条件下,维护了孙氏政权的早期成长。二、东吴早期的复杂形势与孙策的纳贤施恩政策孙策以“仿佛孙吴”的军事才能,迅速统一江东各地,而各种反对势力却不肯屈服。一则江东原有割据势力不甘失败。其中又有两类,一是汉朝廷正式认命的州郡官,如扬州牧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等。二是无数分散于山区的山越势力,其中不乏严白虎、邹他、钱铜这类拥众数万或万余的豪强。而两者又经常联合勾结起来,共对抵抗孙策的军事进攻。二则江东士族不服孙氏统治。江东境内,吴郡与会稽郡相当于战国时的吴越两国,两郡大族历来不和。会稽士族对孙策的敌意非常严重,孙策名义上的官职是会稽太守,但他通常呆在吴郡的吴县,把会稽的太小事务都交给郡功曹虞翻。吴郡士族们对孙策相对拥护,因为他们想借孙策压制会稽人,暗中却不并诚心归服。孙家虽然是吴郡富春人,但孙坚发迹于淮泗,孙策重用之臣多为江北士族,因为吴会两郡视孙家为淮泗帮。三则流寓江东的北方士族因反对袁术而排斥孙策。孙策东渡时,名义上是袁术的部下,直到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才与其断绝关系。不少从中原逃到江东避南的士族名流,在孙策入侵江东时选择了继续南逃。比如从《三国志?蜀书?许靖传》的记载可得知,许靖就是一直逃到了交趾。许靖后来在写给曹操的信中写道,“正礼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可知,许靖之辈名士习惯上将孙策的军队称作“术兵”。四则有孙氏的家仇旧恨。比如会稽周氏兄弟,便是孙家的老仇人。兄周昕,曾任丹杨太守,是曹操老朋友,曹操起义兵伐董卓时曾助其募兵。小弟周遇,被袁绍表为豫州刺史,而当时孙坚是袁术所表豫州刺史,二人曾交战与鲁阳。二弟周昂,袁绍表其为九江太守,被受袁术派遣的孙策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击败驱走。当年孙坚听命袁术,被袁绍同盟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成为袁氏兄弟相斗的牺牲品。而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孙策时代。孙策面对的,是一个四境皆敌、危机四伏的江东,无数人欲致孙策于死地。对此,孙策采取的方式是恩施四境,礼贤下士,招募英俊为其所用。他一方面倚重江北英杰张昭、周瑜、吕范、太史慈等,另一方面又启用张?为正议校尉、朱治为吴郡太守、全柔为吴郡都尉,安抚笼络江东士族。虽然孙策临死前对孙杈说,举贤任能“我不如卿”,但实际上,孙吴政权的中坚人才,多数在孙策时代已经为孙家效命。
而对侍被自己打败的前任地方官员,孙策也多有安抚善待:前会稽王朗被孙策俘虏后,孙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见《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孙策还很想重用王朗,屡次派张昭等人招辟。但王朗不肯从命,孙策不仅不报复,反而将他“完璧归赵”送回许都曹操处。豫章庆守华歆不战而降,孙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见《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前吴郡太守许贡,最初也受到优待。《孙策传》对孙策死因有多种记载,其中最正统的记载是,由于孙策杀了许贡,被许贡的门客报复杀害。同时,《孙策传》又提到,许贡曾上疏朝廷,建议诏孙策入京为官。能够上疏中央和蓄养门客,说明这些前太守们有足够的人身自由,并受到优待。前扬州牧刘繇被孙策击败流亡,后来病死在豫章,孙策征江夏回师路上,入敛刘繇棺柩,收养刘繇十四的儿子刘基,刘基后来则成为孙权的爱臣。当时王朗闻刘繇死,写信劝孙策对刘繇“德以报怨,收骨育孤”。非孙策,当时当世,又何人能“德以报怨”?三、细说孙策所施刑诛孙策究竟刑杀了多少人?有据可考的仅有:前吴郡太守许贡、吴郡名儒高岱、术士于吉、乌程聚众首领(邹他、钱铜等)。此外,还有前吴郡太守盛宪,孙策在世时已将其下狱,而真正诛杀其人的是孙权,所以不能完全算在孙策的头上。这数人中,唯高岱一人可称君子,也只有高岱的被诛称得上孙策的失误。现细述如下:1、乌程聚众首领群对于曾在乌程聚众、又做了孙策手下败将的的邹他、钱铜、王晟等人,孙策下手是最狠毒的,为的是斩草除根。除王晟因与孙坚有旧,又由吴太夫人求请,终得以活命外,其余人都诛族。相比起来,前面说过孙策对投降的江东故吏多怀善抚,尤其对王朗、华歆这样的有君子之称的名儒,绝不加害,为得是不失四海之心。而对乌程聚众首领们,孙策杀他们不会引起江北名士不满。这说明孙策最器重的还是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江北名士,毕竟当时的政治与舆论的中心都在江北,孙策的志向也不限于江东一隅。而在江北名士们眼中,这些人本来是就是割据一方的山匪。孙策的老辣权谋,令人为之一噤!2、术士于吉《三国演义》将于吉神秘化,把孙策的死描写为于吉阴魂的报复。而考察历史,历代封建政权往往用宗教维护统治,而政权的反对者往往利用邪教、会道门兴事,所以邪教、会道门也往往成为封建政权镇压的对象。孙策杀于吉,反映了孙氏早期统治已经具备了封建政权的特性。于吉是否与黄巾有关,历史上无明确记载,但这种清理术士的行动,极可能是孙策向中央政府表明忠心的举动。
3、名儒高岱高岱确实死得很冤??四方礼贤的孙策听说了高岱大名,特召来见,还事先温习《左传》,预备与高岱谈论痛快。而人有挑拨离间,先对孙策说,“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对高岱说,“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高岱信以为真,见了孙策,果然一问三不知。孙策惹火了,将高岱下狱。不想又引来名士们静坐示威,孙策更怒不可遏,最后结果了高岱。在这个事件中,造谣兴事者是一步步将孙策的火气挑唆起来。孙策这边先复习功课了,那边马上就有人告诉高岱,说孙策反感别人在学问在上超过自己,足见这是个有密谋的事件。孙策毕竟年轻,稍不慎着了造谣者的道。而造谣者的目的,与其说是加害高岱,不如说是加害孙策。4、许贡从《三国志》记载上看,许贡不仅品行不佳,而且对孙策早有害意。许贡早先在吴郡太守盛宪手下任都尉,后来,为自己谋得太守一职,竟要拿自己原来的上司盛宪开刀。幸亏上文提到的高岱将盛宪藏匿在余杭大族许昭家中,盛宪才保住一条命。周昂被吴景、孙贲打败逃到吴郡,许贡却不明不白地杀了他。不仅如此,许贡身为太守,却一向与境内匪首严白虎关系不清不白。孙策入袭吴郡,先派部将朱治打败许贡,许贡只得投奔严白虎。后来严白虎也为孙策打败,许贡与严白虎一起投奔余杭许昭。程普请孙策发兵攻打许昭,孙策却说:“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裴松之在此处解释道:许昭有义於旧君,谓济盛宪也,事见后注。有诚於故友,则受严白虎也。《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放弃用兵,改用招降的方法,不久许昭连带许贡、盛宪、严白虎不得已全部投降。许贡名为归附,却密谋推翻孙策,他悄悄上奏皇帝(实际上看奏章是曹操)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奏章不慎落到孙策手里,于是孙策只得令人将许贡绞死。许贡的计谋很阴险,名义上是让孙策入京做官,实际上,曹操早视孙策为眼中钉,只是一时无暇东顾而已。这上奏要是真曹操批准了,孙策不赴京就是叛逆,赴京则早晚为曹操所害。孙策这时杀许贡,纯属许贡的刀已经先架在自己脖子上了。而盛宪被孙策系狱,史书虽无明言,但可以推测,盛宪也有筹划除掉孙策的作为。四、重新评价孙策由此可见,权势斗争的黑暗与残酷,确实孙策身上有所体现,但孙策施政绝非“滥杀无辜”,为人更非“轻佻”。上述四组人物,除高岱是有人阴谋陷暗造成的冤假错案,其他多属剿匪除暴,有利于江东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史实证明,孙策将四分五裂的江东统一集权,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一难得的乱世避难之所,孙策在历史贡献远大于过失。
孙策以弱冠之龄,面对江东错综复杂的形势,恩威并施,深明大义。在施政的刚峻与和缓之间,得体而巧妙地把握着其中的“度”。正如晋代大文豪陆机所言,“诛叛柔服而江外?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孙策绝非仅仅是善战的骁将,而兼有开国政治家英明果断的素质,更堪称一代贤明人主。《三国志》等史书中孙策的评价,恰恰说明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不服,形成的舆论影响波及了后世的史家。甚至很多史家据此下结论,说是孙策治吴多施镇压,而孙权为政较和缓,对江东大族以笼络为主。这种说法荒谬误人。其实,正是因为孙策恩威得度,才为孙权后来的统治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孙权后来的统治清除了各种不安定因素!而孙策遇刺身死,则留下千古话柄。因为古往今来但凡遇刺之人,必然有过失。但比照曹操、刘备,两人都是好几些险些丢了脑袋。要是两人各自早二十年得一立基之所,结果不知道会是什么?如果非给孙策强加一条过失的话,孙策唯一的过失就是太年轻了!黑白鲸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66141.html

相关阅读: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