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儒家生生思想研究"课题咨询会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专家们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课题研究的意义。赖永海教授认为,"生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从《周易》《诗经》到明清三大家,这方面的思想特别丰富,并被运用到了人性理论与社会史观上,因而以"生生"为主轴探讨儒家思想是值得期待的。朱汉民教授认为,"生生"作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建立思想体系的理论出发点,具有"元哲学理论"的性质,因而深刻研究儒家"生生"思想对解决中国问题具有重要且特殊的价值,也可能是中国哲学得以登场的一个重要途径。丁四新教授认为,刚才听李承贵教授介绍,感觉该课题是"有所思,有所得",也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突破性思考,因此非常看好它的研究价值。罗传芳编审说,儒家"生生"思想研究意味着给儒家思想做个定位,这个定位对于儒家思想的把握与开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生生"理念可以伸向儒家思想的不同面相并加以落实;另一方面,"生生"理念可以疏通儒学遭遇的诸种问题,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林宏星教授认为,把"儒家生生之学"作为儒学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对儒家思想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如果把"生生"作为一种理性的作用方式来看的话,那么这个传统的观念是有其普遍意义的,即它不仅是中国的智慧,即便站在世界的立场上看,也有它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下的直接表现就是"生态伦理"的合理性问题。王新春教授说,该课题对儒家"生生"概念给予了相当精彩的梳理,不仅有儒学思想史的意义,蕴含着对儒学研究新形态的学术追求,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对现实和未来的关切,因此,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个课题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的展开。丁四新指出,由于"生生"思想不仅是儒家有,西方哲学中也有,中国的道家也有,因而在研究参照方面,西方哲学关于"生"的理念是一个可以思考的点,而道家"生生"思想也可以作为坐标。有了比较的视角,会使儒家"生生"思想内容与特点更鲜明地显现出来。李尚信教授说,本课题的开展应当有个下手处,各个问题应当从"下手处"开展;儒家"生生"思想研究也应当有个范围,范围大小的界定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儒家"生生"中"养生"方面的内容与道家以及佛教的关系必须分辨清楚。罗传芳建议将如下问题纳入思考范围:第一,深入研究儒家对《周易》"阴阳"思想的发挥情况,同时应该与道家"生生"思想进行对照;第二,如果"生生"既是本体又是方法,那必须回答或确定它们的关系;第三,从词性定义"生生",是动词还是名词,应作出现象学的思考。李振纲认为,课题研究还是应先追溯思想史上有关"生生"理念、再从逻辑上由六个要义对思想史上的材料进行提升、归结它的概念体系,这是一个完整的论证。王新春希望本课题的研究应该考察儒家"生生"理念在儒学史中的逻辑演变;并以易学为中心向外开拓,从传统走向未来;儒家"生生"思想的语境不能局限于中国人,而是从"人"这个"类"的角度提出一个价值系统的确定。王钧林教授指出,研究儒家"生生"思想有三种"生"的路径值得参考:一是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代表的宇宙发生论或宇宙进化论的方式;二是生命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这种"生"的规律是同类事物之间繁殖相生;三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和实生物",这种"生"是指把不同种类的事物合在一起而产生一种新的事物,那么这种"生"的规律也是应当加以研究的问题。
课题研究需注意的问题。林宏星指出,"生生"作为儒家的一种形态到底是本体还是过程,必须有所说明与确定,如果以"生生"作为儒学的本体,那么必须回应儒学史上已有的本体形态。罗传芳认为,应当从"一体之仁"的超越角度而非以人为中心的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生生";生死问题应该成为本课题关切的内容;"生生"并不是固定的、板结的思想,而是流变的理念,那么如何回应当下的现实问题?丁四新则认为,要从文本与语义的角度说明"生生"概念的结构和内涵,如果将"生生"界定为儒学的"本体",那么与"生生"的"过程义"是什么关系?并且,如果作为本体,那么是实体还是非实体?如果将"生生"定义为儒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必须给出相应的论证。王建平教授呼应说,儒学史上一贯以"仁"为本体,若以"生生"为本体,那就必处理"仁"与"生生"的关系,以"生生"代替"仁"还是应当把"生生"当作"仁"的发展?杨海文教授表示,无论是"本体义生生",还是"过程义生生",都应该明确"生生"的内涵,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性问题;进而解决儒家"生生"之学理论架构问题,使之能够承受古代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内涵。朱汉民认为必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第一,儒家的"生生"与上帝的"创生"是什么关系?第二,儒家讲"仁","仁"的背后有一个深厚的"生生"的含义,那么,"仁"与"生生"是什么关系?第三,儒家"生生"之学是比儒学一般形态更为一般的形态,那么,"生生"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如何建立起来?无疑,专家们的建议既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鼓励,希望本课题能为儒家思想研究开辟一条"生生"的路径,以优异的研究成果感恩专家们的智慧奉献。
(作者:李承贵,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66105.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