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四川摩崖经窟藏绝版佛经 石刻文字已大面积起泡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最早

卧佛院石经的刊刻年代属于盛唐,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佛经石刻。

最大

卧佛沟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摩崖经窟。

最绝

藏经洞内的《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

12月中旬,资阳市旅游局重提安岳石刻申遗。随即,安岳县文物局表示,2018年初,将恢复安岳石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称力争2018年底前将安岳石窟挤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2月14日,资阳市安岳县城北40公里外的卧佛镇卧佛沟,67岁的文管员吴忠富得知消息后,喜忧掺杂,"希望能够尽快实现。1982年发现这里的石刻经文有40余万字,风化后,现在能看清的估计只有30余万字。"

吴忠富所说的石刻经文,位于卧佛镇卧佛对面的藏经洞,那里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檀三藏经》是现存佛经中的绝版,但面临风化这一世界性难题,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一号藏经窟窟深2.8米,宽2.3米,高2.1米。窟内三壁刻经,经文大多已经风化,现存约1万字

一号藏经窟窟深2.8米,宽2.3米,高2.1米。窟内三壁刻经,经文大多已经风化,现存约1万字

绝版佛经

藏身国内最大摩崖经窟

卧佛沟因为国内最大的一尊唐代卧佛而得名,与其相对则是55个藏经石窟,其中有4个8平方米左右,里面看不到一尊佛像,终年铁门紧锁。

12月14日,文管员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盛唐气象跃入眼帘:唐人娟秀、遒劲的小楷从上而下爬满岩壁,飞天在经文中飞舞……唐时工匠们留下的满壁经文石刻,竟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

今年81岁的唐承义,1982年当上安岳第一任文管所所长,钻进石刻研究至今,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介绍,这里开凿的55个藏经龛窟,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1982年时,文管所发现保存完好的15窟,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清晰可辨的共20余部70余卷40余万字。

"北京房山区石经山也有九个刻石藏经洞,约5000万字,但是刻于石板上。"唐承义说,他与国内专家走遍丝绸之路上的所有石刻,最终得出结论:卧佛沟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摩崖经窟,与北京房山石经,可谓是一北一南两座"中国佛教艺术宝库"。

附近的居民介绍说,唐三藏与孙悟空到西天取的经,就保存在这些经窟中,其中便有一部《唐三藏经》。

唐承义说,这里确实收藏了盛唐时期民间最流行的所有经典,但经窟中只有一部《檀三藏经》,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听成了"唐三藏",以为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文和统计发现,《檀三藏经》是我国现存佛经中的绝版。

最早经文

唐石刻惊现现代简化字

唐承义介绍,卧佛院石经的刊刻年代属于盛唐,刻石上有"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8年)二月刻"的字样,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佛经石刻。此外,还有"唐开元十七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等题记,可以看出,刻经是一个巨大而又历时较长的工程。而且,经目中的《般若波罗密心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是玄奘译经班子传下来的最早的版本。

"摩崖石经要求工匠先开凿石窟,磨平岩壁后刻写经文。"唐承义说,相比房山石刻,卧佛院摩崖石刻工程量更为巨大,耗时也更为漫长,在中国极为罕见。

"更奇怪的是,经文中出现了4个现代才有的简化字。"唐承义说,经文中简化的汉字"无""义""万""个",唐代应该为"?""?""?""?",简化字为什么在唐代出现,至今未有专家作出满意的回答。

"这些简化字绝非后人补刻。"唐承义说,因为它们多次在整篇经文段落中出现,书写风格、字形大小与其他文字完全一样,不存在任何补刻的痕迹。"难道唐代就开始简化汉字?并且简化得如此科学合理,令人难以相信。"

风化渗水

30多年已模糊约10万字

最大的4个经窟,并排相连。隔着铁门可以看到,标着"46"号的经窟内,石壁上身处的水渍结晶,角落里分布着大块大块的白霉。

4室相连的经窟石壁上,均大大小小分布着拳头大的坑穴,最小的经窟还被凿去高近2米、宽不到1米的门。"这是一个单身汉当家居住造成的。"

吴忠富说,1958年,4个经窟被一个叫吴亭华的单身汉住家,猪圈、卧室、厨房、茅厕,4个经窟恰好够用。吴亭华可能觉得岩壁上的经文不怎么美观,费尽气力铲掉一些。为了方便喂猪,他还在猪圈与卧室间开凿了一扇小门。空荡荡的经窟不能带来安全感,他又在门口的佛龛上凿了几个大洞,装了一扇木门。就这样,吴亭华在这里这一住就是5年,4座唐朝经窟,就这样毁在了他的居家梦想中。

走进经窟,霉味扑鼻而来,46号经窟石壁上的经文,被黑色的霉菌覆盖。

"最怕连续阴雨天。"文管员吴忠富说,这样的天气,导致渗水和霉变,几乎无法解决。风化最严重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窟外密密麻麻遮盖的藤蔓被去除后,"经文开始大面积起泡和脱落。"

据唐承义介绍,1982年发现经窟时,估算统计出来的清晰的经文字数为40余万字。经过30多年的风化,现在能够清晰辨认的为30余万字。

重提申遗

德专家团队参与保护研究

安岳县文物局局长刘毅说,安岳石刻文物众多,级别很高,但是面临风化、渗水、裂隙、危岩等难题,保护难度大,主要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

"面临风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保护工作还是在不断探索。"刘毅说,安岳县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安岳石刻考古调查;与德国海得堡艺术学院合作,专项开展卧佛院刻经研究。

卧佛院文管员吴忠富说,来自德国的专家在卧佛沟住了3年,"他们的技术解决了崖顶排水问题,但治理风化还是没有有效的办法。"

目前,德国海得堡艺术学院专家团队已经推出卧佛院石经专著,"已经出了两卷,每卷定价1000多元,对经文内容是一种挽救性保存。"老文管所长唐承义说。

刘毅说,为加大对石刻的保护,2003年,安岳石刻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进展不大。2019年,该县重启安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拟聘请省、市专家进行评审,力争5年内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57966.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