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明祖陵灵异传说与风水之谜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明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纵观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帝王,几乎没有不迷信的。每个帝王都把自己想象成真龙天子,认为是祖上秘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上,接上了龙脉。但如果要问哪一朝对风水最讲究,迷信最严重?我觉得要数大明王朝的帝王们,每每国运波折便会想到祖陵的风水有恙,对祖陵的重视程度等同于国事。

  这里,就从朱初一所葬的风水宝地,聊聊明祖陵近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与大明王朝国运飘摇之谜。

  朱元璋祖父“睡”到了风水宝地

  朱元璋祖上本是今镇江句容“朱家巷”人氏,后其祖父朱初一带着一家老小迁到盱眙杨家墩一带。再后来,朱初一死后,儿子朱五四又带着全家迁往相邻的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乡,再迁太平乡。朱家离开句容,据说也是无奈。当时朱家被元官府籍定为“淘金户”,役税很重。忽必烈当政的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为了逃避税赋劳役,不得已才出走盱眙的。穷得吃上顿没有下顿的朱初一,有一天躺在杨家墩家宅后的一个土坑里睡懒觉。这时候过来一老一少师徒道人,原来老道人懂堪舆风水术,对小道称,老头躺的地方是真龙结穴处,若葬此不出三代即出天子。小道不相信,老道称,这里地气旺,不相信你在坑里插根枯树枝一试,不出十天就发芽长叶。十天后果然枯木逢春……朱初一死后即葬此坑内。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未及人工封土,坑口自然合上成坟。

  这个故事可不是民间编造出来的,是朱元璋的同宗朱贵讲出来的。

  当年朱贵的祖上和朱元璋的祖上一起,由句容迁到盱眙。明嘉靖年间人士王文禄在《龙兴寺》中,很具体地记述下了上面所说的灵异事件:泗州有杨家墩。墩下窝,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熙祖起,曰:“汝闻吾言乎?”熙祖徉聋,力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之,另以枯枝插之。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也?”曰:“此必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隐。

  道士曰:“但泄气,非长支传矣。”谓曰:“汝有福,段当葬此,出天子矣。”熙祖语仁祖,后果得葬,葬后土自望。其后陈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 历史

  朱元璋营建“明代第一陵”

  后来,朱家逃荒要饭走了,朱初一当年下葬处也迷失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下诏寻找,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月,让朱贵给找到了。明末清初藏书家孙承泽在其所著《春明梦余录》中,记载了朱贵替朱元璋寻找祖坟一事,“即画图贴说,认识宗派,指出居处葬处,备陈灵异始末”。朱贵回盱眙寻找祖陵是有背景的,《明史》记载,“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刚当了皇帝,朱元璋依据古代帝王的惯例,给上四代封官进爵建陵。但除父亲朱五四的坟墓是自己亲手埋葬的,一下子就找到,祖父辈以上的地穴却不知道在哪。

  之前,相信自己祖坟风水好的朱元璋,已多次派员去盱眙查找朱初一所葬的坟址,一直未能如愿,领命官员只能在泗州城西潮河坝“望祭”。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那里建了祖陵庙,供奉祖父以上三代牌位,即祖父朱初一,追尊熙祖裕皇帝;曾祖朱四九,追尊懿祖恒皇帝;高祖朱百六,追尊德祖皇帝。

  找到了祖坟,朱元璋大喜过望,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开始(亦有称是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着手修缮盱眙祖陵。具体负责此事的,朱元璋没敢安排别人,而是让太子朱标亲自前往。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山陵》记载了这件事情,“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祖陵有皇城、砖城、土城内外三重城垣,棂
星门、享殿、大金门、金水桥、左右庑碑亭、石像神道、玄宫等,一应俱全,一个不缺,为明帝王陵寝中规制最大的一座,以后的每一座帝王陵都不能逾越。

  当年的规模,比朱元璋的孝陵、朱棣的长陵都宏大、气派,被称是“明代第一陵”。而在此之前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凤阳皇陵已开始营建,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完工。祖陵建成后,朱元璋任命朱贵为第一任祖陵署令,专门负责看护。

  泗州明祖陵风水到底妙在何处

  朱初一葬到了真龙结穴处,朱元璋当上了真龙天子。但这块风水宝地到底妙在何处,贵在哪里?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凤泗记》对此作了具体的解析,龙脉西从汴梁而来,由宿虹至双沟镇,起伏万状,为九沟十八洼,从西转北,亥龙入首坐癸向丁……大约五百甲之内,北戒带河,南戒杂江,而十余里明堂前后,复有淮、泗、汴河诸水环绕南、东、北,惟龙从西来稍高。陵左肩十里为挂剑台,又左为洪泽湖,又左为龟山,即禹锁巫支祈处,又左为老子山。自老子山至清河县,县即淮、黄交会处也。陵右肩六十里为影塔湖,为九冈十八洼,又右为柳山,为朱山,即汴梁虹宿来龙千里结穴。真帝王万年吉壤。

  《凤泗记》的作者是朱由检当皇帝时的礼部侍郎蒋德。

  明祖陵真的如蒋德所言是风水宝地,“若葬此,出天子”?

  明祖陵紧靠洪泽湖,东西都是水,地势极其低洼,有“九岗十八洼”恶名。过去若是阴雨天前往,烂泥能把鞋子粘掉,根本没有办法行走。不仅不像风水宝地,连居民出行都甚觉不便,地贫人稀,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时常有人家迁走。当年朱五四带着妻陈氏一家老小到凤阳钟离乡讨生计,就是这个原因。但在蒋德眼里,祖陵所在偏偏就是妙不可言
的风水宝地。实际上,这是一派谎言,我想是蒋德忽悠朱由检的。

  明祖陵借“水龙”成势

历史

  实际上,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

  明祖陵地处苏北,基本上属平原地貌。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所以,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实际上,明祖陵的所谓风水饱受了自然环境的侵害,特别到了明朝后期,明祖陵一直深受水患困扰。

  “水漫泗州城”明祖陵被淹

  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时期(公元1435—1449年,当年瓦剌南侵,朱祁镇亲征败于土木堡被俘,弟弟朱祁钰称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复辟,再当政至1464年)起,明祖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到明晚期,水患更为严重,神宗朱翊钧当政的万历八年,淮河再泛大水,祖陵即被水淹。明人曾惟诚等纂修的《帝乡记略》记载了当年的情况,“下马桥水深八寸、旧陵嘴(传说是朱初一实际下葬处,即老道士所说的风水宝地)水深丈余,淹枯松柏六百余株”。虽然高筑堤,疏水道,但由于祖陵所处淮水边上、地势低洼的天然缺陷,水患根本无法根治。

  终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黄淮两水并涨,酿成灾难。不仅明祖陵消失了,整个泗州城也被淹没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水漫泗州城”。此后,明祖陵躺在水下近三百年一直无人知晓,直到“文革”期间的1968年大旱,部分建筑露出水面,明祖陵这才重新被发现。1976年当地文管部门进行修复,目前成了苏北一景!此地原叫仁和
集,因境内有明祖陵而出名,现在干脆易名为明祖陵镇。

  明国力衰败与祖陵受威胁

  在今天看来,朱初一葬风水宝地和灵异传说,无疑系无稽之谈。但有一个现象,或者说谜团,也应该注意一下:在明祖陵开始遭水患之后,大明王朝确实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 历史

  特别是北方边境战事吃紧,瓦剌老是前来骚扰,再到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似乎祖陵饱受水患的时间,与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一对曲线呈平行态势发展,国势亦如风雨之中的祖陵一般飘摇,这也许仅是一种巧合,但不由人不去联想。过去人认为,甚至包括尚书级别重臣在内都忧心,大明国运受阻与明祖陵受淹一体关联,看来此并非闲来无
事之语,也非别有用心的江湖瞎话。

共2页: 上一页
  • 12下一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43938.html

    相关阅读: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李之藻
    明朝人的性观念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