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国的中医名家们虽然没有实施过换头手术,但其他神奇的手术,也层出不穷,就是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最早的兔唇手术
据《晋书?魏咏之传》记载:南北朝宋时,曾任建威将军及荆州刺史的魏咏之,患过先天性唇裂,后经手术,消除了有碍面部美观的唇裂畸形,说话和进食恢复如同常人,可惜记载过于简单,无法了解其手术过程和技术操作情况。但这毕竟是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例兔唇手术。
后来,清代名医顾世澄撰写的《疡医大全》一书,在卷十四详细记载了“补缺唇法”:“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下锋刀刺缺唇处皮,以瓷碟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线)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肉满,去其丝(线),即合成一唇也。”这里的“血调之药”,是指收贮手术割破缺唇皮肤流出之血,调以事先制备的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粉。显然此书对于唇裂的手术,在麻醉、用具、技术操作与术后护理方面的记述,较以往中医文献更为详细,使我们得以全面了解古代中国此类手术的水平。
智分连体婴儿
据清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清代就有人做过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乾隆初年,在歙县槐塘村,有位姓程的人家生了两个男孩,脊背互相连在一起,哭的声音特别响,弄得一家人一筹莫展,只好求助县城的一位名中医。
这名医生经过诊断,认为可以做分离手术。孩子的父母虽然担心,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只好听命了。这中医仔细观察连体婴儿的连接情况,慎重考虑半天,心中有了一个治疗方案:他拿来一根琴弦,装在弓上,做成了手术器具,竟然把两个孩子给锯开了。然后在其背上敷了些药,过了几天就长好了。后来这兄弟俩还都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记载连体婴儿分离手术。
巧接断舌
清代沈源的《奇症汇》则精确记载了一个接断舌的方法,文中说:小儿不慎摔倒咬断舌头,必须趁断舌还热时接上。古人所用的方法是,赶快把鸡蛋轻轻敲碎,去掉外面的硬壳,将蛋壳内的薄膜套在对接上的断舌头上,再用洪宝丹敷在薄膜上,就可以接好了。
如果时间太长,断舌已发凉,就不要再接了,只把洪宝丹敷在舌上,也能重新长好。
另清徐珂著《清稗类钞》记载:还有用狗舌接人舌的说法。乾隆己未,京师某达官强奸女仆,被女仆咬断舌头,请蒙古医生医治。蒙医到来,命杀狗取舌,趁热将狗舌镶在人的断舌上,并告诫百日不可出门,百日后,言语如初。
全国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汇总全国2019-2019学年初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汇总全国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汇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76096.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