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面对残局,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蜀汉一下子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与他早年的政策是很有关系的。在这时动手改革,犹如对病重之人用重药,诸葛亮的个人性格,又决定了他采取保守疗法,竭力以战术代替战略,梦想假取巧改变大局。于是,以攻为守,有了苦涩又艰难的六出祁山。但这六出之中,除了对手强大的原因外,诸葛亮的举动已难掩其心虚。他心虚什么呢?
一,是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这个摊子,曾是他和刘备从出茅庐时就定下的,虽说一切按计划实现了,但确实不理想。犹其是入川后,起用的大多是些旧官僚,加上两人都是主张道德治国的,久之,形成固疾,人材出不来,不象刚起事时,虽弱,但用道德这面旗,还是聚集了一批人材。有了这个摊子后,再用道德治理,其虚伪性和落后性便进一步显现出来,道德一旦被戳破,其形式主义便会流行起来,在形式主义的掩盖下,便是一道道可怕的裂纹,经不得任何摔打了。再者,有了这个摊子,就怕再失去,一有了这个思想,就失去了战略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权。
二,是那些越来越强的离心力。由于不敢动原有的官僚体制,人民的生活不仅没得到根本的改善,知识分子的出路也没一个改变。在片面的道德构架下,没有自由的竞争,只有主观的判断和权力的重压,不求进取,只求无故,这大约便是蜀汉官吏的一种心态。在这种麻木下,人民的生活更可想而知。
三,失去了荆州,更是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用武力去夺回,会破了蜀吴的联盟,且更不用说是否有实力夺回。不夺回吧,蜀汉之民心自然会萎迷。死了那么多人,却委曲求全,自然伤了民心。
在这诸多矛盾下,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却依然六出祁山,渴望用战术来创造奇迹。可他的心中是这样的虚弱,又怎能不如惊弓之鸟,可以说,每进一步,他都想好了所要退的三步。他赖以创造奇绩的战术,一个失误,就可使蜀汉崩溃。而一次又一次的劳师无功,又正在耗去蜀汉的国力。诸葛亮英年早逝于祁山军中,便是这种矛盾煎熬的结果。
蜀汉真的没机会了吗?
应该是有的吧。对内,应该建立一种新体制,一是大力发展生产,二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材。诸葛亮也看到了这点,也化了不少努力。但他是在旧体制下进行的,结果,并没取得大的效果。象孟达、李严、刘封一类的大官僚,一直是分长裂之患,诸葛亮不能动之,实为失策。也许是怕乱,这一顾忌,一念及当日之功,便虚了蜀汉重兴的机会。
对外,似急了点。多准备几年,合六出为一出之力,当或可有所为。这只能是等,等魏吴之变。可以猜想,诸葛亮是在然魏、吴渐更强,而又不给他一个机会的情况下沉不住气了。他还是虚在他的背后,一个正在失去生机的蜀汉呀。
三国演义中,刘备登基称帝,诸葛为丞相。于是立法,本想效汉高祖约法三章,可一到具体,出来的法可能便繁且有些过于理想性了。法正曾向诸葛亮提出∶法重了。诸葛亮作了一通解释,说服了法正。
不知当时蜀汉的法的具体。法正说的重,大体该是这两种情况吧。一,是虚高,以道德入法,大搞什么意识形态。二,是扰民,重在税赋吧。
蜀汉初成,诸葛亮似急了点。
从实际实行的效果看,便是执法不严,依然靠的是一套道德治国。孟达、刘封是关羽走麦城的主要责任人,诸葛亮竟为一时之利,接受他们的回降。李严假报军情,使诸葛亮失去一次良好战机。这一些,均未真正依法查处。
那么,这法重重在何处,一定又是一边高唱道德,一边又是把重压压在老百姓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对刑事犯罪的定罪,一般略重一点,只要公平、公正,也不致影响整个社会。一般的重,该是将罪的范围扩大,以道德来论罪,这对权力集团,就说不清了。而对一般老百姓,就不堪重负,可能以一件事、一句话而获重罪。
这其实还是一种道德治国。诸葛亮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73239.html
相关阅读: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