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明前期政治家,祖籍江西德兴,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由于读书很刻苦,他被推荐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他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从此走上仕途。
夏原吉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曾掌管户部达27年之久。户部掌管全国的钱粮,但夏原吉以清廉为本,清心寡欲,不贪一文。他与当时的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等一起,共同开创了明朝前期的繁荣局面。
因“用度谨慎”被称“夏刺头”
夏原吉为人低调沉默,对算学和工程制造多有研究。建文皇帝朱允?即位后,升他为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期间,他操持国家财政,供应前线军粮,费心费力。建文帝败走、朱棣大军入城时,不知城中变故的夏原吉正在值房“上夜班”,连夜点算城防所需用度。最先卖身投靠朱棣的兵部尚书茹常率兵闯入,绑了夏原吉带到朱棣面前,称夏原吉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甚多”。
朱棣颇为恼火,问夏原吉有何辩解。
夏原吉不慌不忙答道:“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原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这个临危不惧、至死还“牵挂工作”的能臣打动了朱棣,他当即下令将夏原吉释放,官复原职留任,两个月后又提拔为户部左侍郎。事实证明,朱棣没有看错人。
升官数月后,永乐元年(1403年)4月,夏原吉接到了他任上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丰富之地,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可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以来,连年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赋税大损。朱棣颇为重视此事,早在入主南京初期,就先后派遣工部侍郎吴中和兵部侍郎方宾两次下江南治理。可这两位跟从朱棣北来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劳而无功。因而,夏原吉此行,朱棣甚为重视,行前专门派督御史俞士吉送水利书籍给夏原吉。两个月后,又派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前往协助。
夏原吉到江南后,先反复考察水情,然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在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此举动用民工10万人,夏原吉以身作则,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亲自督工。旁人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独享安逸?众人闻之感动,工程大进。次年,他又督造了连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将江南两大河流贯通起来。
永乐二年(1404年)9月,上述工程全线竣工,从此“苏淞农田大利”。
永乐三年(1405年)夏,浙西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饥荒,明成祖又命夏原吉到灾区赈济灾民。夏原吉奏请朝廷发放粟米三十万石,并且给灾民分发了耕牛和粮种。这一举措维持了百姓的生计,有效解决了历朝历代灾年百姓暴动的问题,保持了社会安定。
当时,有官员向朝廷建议,增加江南百姓佃种水退淤田的田赋数额。夏原吉听说后,立即上疏朝廷,陈述了这件事情的弊端,请求朝廷放弃这种打算。朝廷最终采纳了夏原吉的意见,收回成命。夏原吉又为江南地区的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永乐朝第一功臣姚广孝前往浙西地区调查情况,返回京城后,称赞夏原吉“古之遗爱也”(意思是有上古仁爱之心)。
建立奇功的夏原吉自此得到朱棣的荣宠,回归南京后愈加受到器重,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担当大明朝的“大账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70042.html
相关阅读: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李之藻
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明朝人的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