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国演义》书名演化初探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名非常复杂,通常分为“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两类。所谓《三国志传》实际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志传”系列中叶逢春本的书名最混乱,产生原因很复杂。《三国演义》原本书名是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叶逢春本的《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根据现有材料还很难判断。《三国演义》后期版本(“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志传”系列各种版本)的书名都分别受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书名的影响。《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等)的研究,对其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现在一种观点认为:一些版本比嘉靖元年本出版年代晚的“志传本”的祖本,保留了比嘉靖元年本更早的内容,“志传本”的祖本可能更接近于罗贯中的原著。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嘉靖元年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目前对此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的,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非常多,包括书名、则(段、节)目、分则、分卷、情节(关索、伍伯等)、小字注(“旧本”)、脱文、语言、数字、人名、地名、“论”、“赞”、“评”、周静轩诗等。1、书名:《三国演义》有多种书名,而且许多版本中各卷的书名也不一致,主要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通过详细分析《三国演义》的书名,希望能探讨《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化,以及探讨《三国演义》原本的书名。但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2、序言:各种版本一般都有“序言”,这些序言也提供了一些分析《三国演义》版本的线索,很值得研究,。3、题署:不同版本的作者题署不同,嘉靖元年本的作者题署为“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版本题署为“东原罗本贯中编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题署?哪个题署更合理,更可能是作者自己的题署?目前也很难判断。4、分卷:这些版本都分为240则,但不同的版本分卷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l二十四卷:嘉靖元年本、李卓吾评本、李渔评本;l十二卷:周曰校、夏振宇等“演义”系列本;l十卷:叶逢春本;l二十卷:《三国志传》系列、钟伯敬评本。l六卷:《三国英雄志传》系列二酉堂等刊本。《三国演义》分卷是如何演化的?《三国演义》原本是多少卷?很值得研究,目前很难判断。5、则(节、段)目:各种版本则(节、段)目的字数不同,嘉靖元年本都为七字,很整齐。而《三国志传》系列本则目的字数有五、六、七、八字等多种。一种意见认为,《三国演义》原本的则(节、段)目的字数不整齐,而嘉靖元年本修改为整齐的七字。但必须注意,反过来从整齐的七字,修改为不整齐的五、六、七、八字也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哪种可能性更大。经过详细分析,要根据则目判断版本的先后还是困难的。6、分则(节、段)处:不同版本的“分则处”基本相同,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有两处分则不同,总共有27则不同。经过分析,一般认为原本的分则处与嘉靖元年本一致,而叶逢春本发生了错误。但理论上,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7、人物表:各种版本正文前一般都有一个人物表,嘉靖元年本称为《三国志宗僚》,叶逢春本称为《三国君臣姓氏附录》,两书的人物表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别,而到底哪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还需要仔细分析。8、年代记录: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每卷的卷首或卷末都有类似《资治通鉴》的年代起止记录,而嘉靖元年本却没有。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有年代起止记录,与叶逢春本一致。但相反,这些年代起止记录是后补的可能性也存在。9、总歌:在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卷一首有三十二句的七言“总歌”,而嘉靖元年的修髯子《引》中也有六十四句七言诗。《三国演义》原本是否有“总歌”?如有是什么样,也需要研究。10、图像:嘉靖元年本没有图像,而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都采用上图下文形式。特别注意的是叶逢春本卷首有元峰子序文“三国志传加像序”,这说明在叶逢春本之前有大量没有图象的《三国演义》,叶逢春本并非最早的刻本,《三国演义》原本很可能是无图象的。11、故事情节:很早就有学者发现各种《三国演义》版本中有些故事情节不同,嘉靖元年本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故事情节上差别举例如下。l关索(花关索):这是《三国演义》版本中最大、最突出的情节差异。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都没有任何关索故事,但以后的“演义”系列本和“志传”系列本都有不同的关索(花关索)故事,现在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没有关索故事,但还有学者认为原本中本来就有关索(花关索)故事,而没有关索(花关索)故事是被删除了。另外,如关索(花关索)是后插入的,它是是如何插入的,还值得研究。l伍伯关羽水淹七军中,叶逢春描写庞德有一部将名“伍伯”,而嘉靖元年本中却为“五百人”或“五百将”。查《三国志?庞德传》应为“伍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罗贯中阅读《三国志》非常仔细,决不会犯如此错误,所以应该是叶逢春本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不是“铁证”,理论上不能排除罗贯中犯错误、后来版本做了修订的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更大,还很难判断。l颜良之死《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之死在不同版本中的描述不同。在毛本、李卓吾等评本中,关羽杀到颜良面前时,颜良还未及问话,就被关羽所杀。颜良这样不加抵抗地被杀很奇怪。但在周曰校本中,有一小段双行小字“补注”,说刘备在颜良出征前曾与颜良打招呼,以致其丧失警惕而被杀。嘉靖元年本也有这一段完全相同的双行小字注,只是没有“补注”字样。而查“志传”系列,发现这段描述不是双行小字注,而是正文。从这些变化,可以认为,原本中确有这段描述,在嘉靖元年本中改成了双行小字注,而到李卓吾和毛评本中,则完全删除了这段描述。l糜夫人之死长坂坡之战糜夫人自杀身死,嘉靖元年本描述糜夫人是投井而死,而叶逢春本描写的却是触墙而死,二者截然不同。到底原本描写是哪样,很难判断。一些学者根据具体的描写和《三国志平话》的描写,认为叶逢春本可能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反之也是可能的。l张苞之死对于张苞之死,嘉靖元年本分在两则中描述,而叶逢春本集中在一则中就叙述清楚了。看似叶逢春本叙述更合理,但无法断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各种版本情节差异还很多,目前根据这些情节很难判断版本先后。12、人名人名、地名是有根据可查的,因此可以由此判断哪个版本有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人物的人名上,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学者试图从人名差别分析版本演化,这的确是一个分析思路[1]。但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但如张翼德(“志传”系列)和张益德(嘉靖元年本)这样多次出现的人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张翼德和张益德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仅根据这些差异,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3、地名、地理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地名、地理错误上,也有一些差异。如“寿张”、“寿阳”,“沂水关”、“汜水关”,“襄城”、“穰城”,“剑阁”、“剑关”等。是否可利用地名差异判断版本演化?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沂水关”(嘉靖元年本)、“汜水关”(“志传”系列)这样多次出现的地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沂水关”、“汜水关”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和人名一样,分析这些差异很难肯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4、数字一些学者发现,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一些数字上,也有一些差异,嘉靖元年本更合理,并据此判断嘉靖元年本更接近原本。但第一,这些差异并非全部是嘉靖元年更合理,第二,即便是嘉靖元年本正确,“志传”系列错误,也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嘉靖元年本正确,而叶逢春本“标新立异”修改成错误;另一种是“志传”系列出错,而嘉靖元年本做了改正。理论上浙两种情况都可能性存在,正说成立,反说也成立。所以从数字差异还很难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5、文史对照在分析版本演化时,经常采用文史对照的分析方法。哪个版本的记述更接近历史,就认为哪个版本接近原本。这种分析的前提是,原本记述是与历史一致的,没有错误。但原本描写也可能就与历史不同,发生错误,而后来的版本发现错误,做了修改,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利用文史对照来判断版本演化要非常小心。16、文字比较:删节、脱文,叙述通顺、流畅各种版本的文字差异很大,各种版本都各有不同的删节、脱漏,脱文是判断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学者利用脱文判断版本演化,认为有脱文、衔接不合理的版本是后出、有遗漏的版本,无脱文的版本更接近原本。但脱文也不是“铁证”,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即原本就有脱文、衔接不合理,而后的版本发现后,改正了。比较文字和脱文也是判别版本演化的一个因素,但分析的工作量很大,也可能很难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说明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7、同词脱文脱文包括一般的脱文和同词脱文(串句脱文)。嘉靖元年本和“志传”系列版本都各有串句脱文,二者串句脱文也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二者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利用串句脱文可以分析版本之间的承继关系,但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8、方言、俗语、读音一些学者发现,“志传”系列的某些版本中保存了许多方言、俗语、谐音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据此认为“志传”系列更接近原本。但理论上也存在,原本并没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是后来的抄书人加入的,所以方言、俗语、谐音等也不是《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铁证。19、标点《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有的版本加了标点,有的版本没有标点。有标点的是嘉靖元年本和少量的“志传”系列本(如余象斗本),而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都没有标点。一般来说,版本演化应该是从无标点过渡到有标点。如果只这样,《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是无标点的,这样无标点的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20、周静轩诗周静轩诗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在不同版本中周静轩诗有无、多少,差别很大,一些学者就根据各种版本收入的周静轩诗的差异,分析版本演化。经过详细分析,可以判断,《三国演义》原本中可能没有周静轩诗。而目前现存的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周静轩诗,所以可以认为在周静轩诗方面,嘉靖元年本可能接近原本面貌。21、论、赞、评嘉靖元年本中存在大量来自史书的“论”、“赞”、“评”。一些学者仔细分析这些“论”、“赞”、“评”后,认为有些“论”、“赞”、“评”是嘉靖元年本后插入的。但理论上也存在,《三国演义》由于原本是文人据史书所编写,因此原来就有很多的“论”、“赞”、“评”。后来“志传”系列版本因为其读者是普通百姓,因此将嘉靖元年本中不易阅读的“论”、“赞”、“评”删去或改写了。所以“论”、“赞”、“评”也不是“铁证”。22、小字注嘉靖元年本以及一些“志传”系列本都有一些小字注,这些小字注中提供了很多有关版本演化的线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最知名的小字注是“旧本”。这是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条重要而关键的证据,不断被各钟文章所引用。嘉靖元年本的一条注释称:存在“旧本”,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正与“旧本”的特征一致,说明各种“志传”系列版本就是嘉靖元年本之前的“旧本”。这条证据不存在相反的解释,因此这是非常少的一个“铁证”,它证明现在看到的嘉靖元年本决非最早的版本,之前肯定存在“旧本”。其他小字注也很值得研究。由此可知,《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l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二十多种线索,换个说法就是,所谓的《三国演义》实际包含这二十多方面特征。因此,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l只能说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要分析哪个版本接近原版,应该明确说明在以上二十多方面,是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是在某些故事情节?某些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每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举出非常多的例证,都可以写成很长的论文。以上二十几个项目对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重要性各有不同,有的很重要,如故事情节、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等,而有的不太重要,如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等。针对某个项目,可能可以根据这个项目判别版本演化的先后。但可能是有的项目支持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有的项目支持“志传”系列版本接近原本。由于缺乏材料,只是可以说,在以上二十多个项目中,在某个项目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而从总体看,最终可能很难判别出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是本文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主导思路和结论,《三国演义》版本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决不能仅根据个别或少量的证据,就轻易判断某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
《三国演义》书名《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几十种之多,而每个版本在封面、各卷首、卷末、目录、人物表等各处又有不同的书名,在各种明刊本中,除嘉靖元年本外,几乎没有一个版本有统一的书名。仔细统计《三国演义》的书名有几十种,比其版本数量还多。《三国演义》研究一直简单将《三国演义》的书名划分为“演义”、“志传”两种,以嘉靖元年本为代表的版本,书名一般都有“演义”字样,故称为“演义”系列,如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而以叶逢春本为代表的版本,书名一般都有“三国志传”字样,故称为“志传”系列。“志传”系列版本和《水浒》一样,根据文字的繁简,又可分为“繁本”系列和“简本”系列。从未有人深入、仔细、全面研究《三国演义》的书名,笔者详细分析了《三国演义》二十九种版本的五百三十多个书名,发现《三国演义》的书名决非简单划分为“演义”、“志传”两种这样简单,真正的书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演义”系列版本中也包含“志传”的书名,而在“志传”系列版本中,也包含“演义”的书名,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总体看《三国演义》“演义”系列的书名比较统一而简单,而“志传”系列的书名比较复杂而混乱。表1《三国演义》主要书名统计表“演义”系列“志传”系列三国志+通俗演义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通俗演义+三国志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在“演义”系列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通篇只有唯一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在众多的《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而周曰校本的第一卷和夏振宇本所有各卷的书名,都是《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这里也同时含有“志传”和“演义”。在“志传”系列版本中,也包含“演义”的书名,情况非常复杂。如属于“志传”系列的叶逢春本的书名,就有《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以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多种书名,其中就同时含有“志传”和“演义”。所以,在“演义”和“志传”系列的各种版本中,都分别包含有“通俗演义”和“三国志(史)传”这两种主要书名。也就是说,这两个书名经常同时出现,这一现象早为一些学者所注意。[2]但可惜尚未有人进一步深入仔细分析这两个书名的深层次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主要书名进行分类,《三国演义》主要书名有以下几种:《三国志传》、《三国志史传》、《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仔细分析以上这些书名,可以发现其中书名的组成单词为:《三国志传》:“三国”+“志传”,或“三国志”+“传”《三国志史传》:“三国志”+“史传”《三国志演义》:“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许多学者对于“演义”等词都做过详细的分析[3],不再重复,着重分析“三国志传”、“三国史志传”。
“三国志史传”这个书名是由“三国志”和“史传”两个词语构成。“三国志史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出《三国演义》是依据史书《三国志》中的人物“纪”、“传”而作。各种“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三国演义》的作者题署都为“平阳侯陈寿史传”,这里也明确指出,《三国演义》是陈寿原作“史传”。后来作者(或“志传”系列出版商)为了简化,省去了“史”字,“三国志史传”就变成“三国志传”。从最早版本的书名和作者题署两方面都证明,《三国演义》原本书名中很可能包含“三国志史传”。“三国志传”目前看到最早的“志传”刊本叶逢春本各卷首的书名,基本都称为“三国志史传”。但叶逢春本的封面、版心、目录,以及以后的“志传”刊本,除少数简本(朱鼎臣、熊佛贵本)中保留了极个别的“史传”书名外,全部为“三国志传”。各种版本的版心(包括采用“史传”书名的版本)也全部采用“三国志传”。关于“三国志传”的书名可以有三种解释:第一、“三国+志传”:这是目前通行的解释。一些学者对此还做了深入研究,详细去考证分析“志传”这个名词的由来[4]。叶逢春本的书名本来是《三国志史传》,但其版心等多处用《三国志传》书名,以后《三国志传》书名就流行开,完全取代了《三国志史传》这个合理而明确的书名。从《三国演义》以后,受《三国志传》的影响,后来一些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也沿用了这种名称,以“志传”为名的历史小说层出不穷,如《列国志传》、《两汉志传》、《隋唐两朝志传》、《南北宋志传》、《水浒志传》等。但实际并不存在《列国志》、《两汉志》、《隋唐两朝志》、《南北宋志》等这些带“志”的史书,这些《志传》书名显然都出自《三国志传》。但需要注意,这些《志传》系列演义都出现在《三国演义》演义之后,也就是说,它们的书名实际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因此不能根据这些书名,反过来分析《三国演义》的书名。书坊采用《志传》的名称,不是书坊主人不懂历史,而是市场发展所至。从万历以后《三国演义》“志传”版本来看,书坊主人对书名实际没有仔细研究,认真整理,而是不断增加各种附加用语。许多学者没有仔细研究“三国志传”这个名称的演变过程,只看到多数“志传”系列的《三国演义》都采用的是“三国志传”这个名称,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也采用“志传”名称,就认为“三国志传”是这个系列的名称。第二、“三国志+传”:这是另一种解释。《三国志》是三国史书,而“传”不是“传记”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对《三国志》这部史书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如《左传》就是左丘明对于《春秋》的进一步阐述。《水浒传》就是围绕“水浒”的故事。“三国志+传”就是对《三国志》这部史书的进一步阐述。如果是这样,分析“志传”这个名词就没有意义。第三、“三国志史传”简化:“三国志传”第三种解释是认为,“三国志传”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省去了“史”字,“三国志史传”就变成“三国志传”。这可以从叶逢春本的书名中得到证实。《三国演义》“志传”系列原来的书名可能是“三国志史传”,而不是“三国志传”。如果是这样,同样分析“志传”这个名词也没有意义。总结以上三种解释,可以认为:从构词法看,“三国志传”是不通的,“三国志传”理解为“三国+志传”不通,理解为“三国志+传”也不通。下面通过详细分析叶逢春本书名,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国演义》原来的书名可能是《三国志史传》,而不是《三国志传》。所谓《三国志传》,其实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分析“志传”这个名词是没有意义的。但许多学者没有仔细研究《三国志传》这个书名的演变过程,只看到多数“志传”系列的《三国演义》都采用的是《三国志传》这个书名,就认为《三国志传》是这个系列的统一书名,并详细去考证分析“志传”这个名词的由来[5],而实际这种分析研究是无意义的。《三国志传》取代《三国志史传》和《三国演义》代替《三国志演义》很相似。毛本书名本来是《三国志演义》,可能是四个字书名比五个字书名更符合中文对仗工整的习惯,后来简化的书名《三国演义》就逐步代替了《三国志演义》。虽然《三国志演义》更合理,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版本都采用《三国演义》的书名,只有一些专家们写学术文章仍坚持用《三国志演义》。同样,《三国志史传》可能是原本书名,而叶逢春本以后的版本都采用了简化的《三国志传》书名,从此《三国志传》逐步被市场承认,并进而扩展到各种讲史小说。受《三国志传》的影响,许多讲史小说也都沿袭了《志传》书名,虽然相应史书的书名并无“志”字样。《三国演义》许多版本的书名实际是“三国志”、“史传”和“通俗演义”三个词的排列组合,这三个词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只有三种组合:l《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l《三国志+(史)传+通俗演义》l《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而叶逢春本是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唯一同时有以上这三种书名的版本,而又是目前看到刻印年代最早的版本之一,因此很值得仔细分析,并由此探讨《三国演义》书名演化。
叶逢春本书名分析叶逢春本是目前看到的较早、较重要的版本,其书名在书中版心、目录和卷首、卷末几个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称。版心:三国志传目录: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卷一首末: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二首末: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三首末:(缺)卷四首末:新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五首末: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缺)卷六首末: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卷七首末: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八首末: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全像史传卷九首末: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卷十:(缺)叶逢春本的书名有以下特点:l叶逢春本有多种不同的书名,是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书名最混乱的。l各卷首、卷末的书名共有15个,分为四种:《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9个,占60%《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3个,占20%《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2个,占13%;《三国志+通俗演义》:1个,占6.6%。l四种书名在叶逢春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很混乱。l《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书名出现次数最多,卷一、二、四、五、七、八卷都采用,尤其是卷一采用,应该是叶逢春本的主要书名。l《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现两次,卷六、卷八采用,虽然出现次数没有《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多,但比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只多“史传”两字,很引人注目。日本井上泰山出版叶逢春本,也采用此书名,而没有用《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l《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在卷四、八出现两次,很可能是《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遗漏“史传”所形成的。l叶逢春本中出现了唯一一次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可能嘉靖元年本的书名是来源于叶逢春本,但也可能是遗漏“史传”两字造成的。l叶逢春本正式的书名是“三国志史传”,而版心、目录页采用的书名“三国志传”是简化的书名。l封面书名中的“按鉴”、“汉谱”、“三国志”,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的三个史料来源:《资治通鉴》、《后汉书》和《三国志》。l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书名有大量附加语,而叶逢春本卷首末的书名中附加语很少,只有“新刊”和“重刊”两种。有“新刊”的为卷一、四、六、八,“重刊”只有卷六,另外有六卷书名没有“新刊”和“重刊”字样。这说明两点,第一,“新刊”和“重刊”说明叶逢春本并非初刻本;第二,附加语少说明叶逢春本可能是比较早的刊本,而以后的刊本附加语就越来越多。
叶逢春本书名混乱的原因叶逢春本是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书名最混乱的,造成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的原因可能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初创的版本。叶逢春本书名的混乱可能是由于,叶逢春本是《三国演义》创作初期的版本,书名一直不确定,因此各卷书名比较混乱。而以后的版本经过仔细整理,所以各卷的书名比较一致。2、是后期刊印者整理者造成。从叶逢春本书名“新刊”、“重刊”可以看出,目前看到的叶逢春本肯定是复刻本,是修订过的。修订者可能不仅修订了内容,增加了周静轩诗,而且反复修订书名,导致各卷的书名比较混乱。书名的混乱还可能是刻印者无意中删节或颠倒,仔细分析叶逢春本各卷的书名,可能有这种情况。如卷四首行的书名《新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与其他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相比,很可能漏刻“史传”两字。再如卷六首书名《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很可能也漏刻“史传”两字。3、抄录自不同版本。各卷书名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卷抄录自不同版本。如卷一、四卷首和卷六末的书名含有“新刊”,而卷六首有“重刊”,这说明各卷可能来自不同的版本。而各版本的书名可能本来就不相同,所以各卷的书名因此不同。这反映了版本演化过程,也说明叶逢春本决非初刻本。叶逢春本书名混乱来自原本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是后期整理者所为,则书名对于版本演化有一定意义,但对于探讨《三国演义》原本书名就没有很大意义。造成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现有材料很难判断。“志传”系列本书名分析《三国演义》“志传”系列二十多种版本的书名比较复杂。表2“志传”系列书名统计表序号书名版本1寅(演)义三国志史传朱鼎臣本、熊佛贵本(忠正堂)2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郑少垣本、郑云林本、熊成冶本、刘龙田本(乔山堂)、黄正甫本、笈邮斋本、杨闽斋本3通俗演义三国全传熊清坡本(诚德堂)4演义通俗三国志传汤宾尹本5演义三国志传汤宾尹本、朱鼎臣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熊成冶本、刘荣吾本(黎光堂本)、天理图本、北京图本、刘兴我本(忠贤堂)、熊佛贵本(忠正堂)6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二酉堂本、哈佛大学藏本、美玉堂本(魏玛藏本)、魏某本、杨美生本、松盛堂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7三国演义志传朱鼎臣本、熊佛贵本(忠正堂)8三国志传余象斗本、朱鼎臣本、刘荣吾本(黎光堂本)、熊佛贵本(忠正堂)9三国演义朱鼎臣本(卷末)10三国志朱鼎臣本(卷末)11三国传朱鼎臣本(卷末)12演义三国汤宾尹本13三国熊佛贵本(忠正堂)

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l最多的书名是:“(通俗)演义”+“三国志传”。l“通俗演义”都在“三国志传”之前。l其他书名都是从《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简化或转化而来的。l绝大多数版本都没有采用叶逢春本的“三国志史传”,而采用了简化的“三国志传”。l只有朱鼎臣本和熊佛贵本(忠正堂)的“卷一”(而不是在其他卷中)各出现了一次“三国志史传”的书名。这也说明,“三国志史传”是原来的书名,而“三国志传”是后来简化的书名。l“志传”系列根据内容的繁简,又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种。但仔细统计分析这两种版本的书名,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这两种版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只是内容繁简不同。l叶逢春本有两种主要的书名:第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第二种是“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一种书名一致,即:“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所有“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如此一致,而且与叶逢春本两种书名中的第一种书名也一致,说明所有“志传”系列版本的书名,很可能来源于叶逢春本或其祖本的第一种书名。l今有学者认为黄正甫本最早的《三国演义》刊本[6],陈翔华先生已经著文做了详尽有力的反驳[7]。从书名看,黄正甫本的主要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与其他许多版本(郑少垣本、郑云林本、熊成冶本、刘龙田本、笈邮斋本、杨闽斋本)一致。所以如上所述,黄正甫本的书名肯定也是来源于叶逢春本(或其祖本)的第一种书名,所以,从书名的演变看,黄正甫本不可能是最早的版本。“演义”系列版本书名分析嘉靖元年本的书名在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非常有特色。l统一:嘉靖元年本的书名非常统一,都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在混乱的各种《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中是唯一的。这说明出版商对于书名很重视,对书名做了认真的整理。l简单:嘉靖元年本的主要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各种书名中,虽然不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没有任何其他附加词语。l原因:一种可能是原本书名就统一而简单,另一种可能是原本书名并不统一,嘉靖元年本刊印者对书名做了认真的整理。《三国演义》“演义”系列版本比较少,“志传”系列有二十多种,而“演义”系列李卓吾本以前的版本只有五种。表3“演义”系列各种版本书名统计表序号版本书名卷数1嘉靖元年三国志通俗演义242周曰校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11三国志通俗演义13夏振宇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124夷白堂本三国志传通俗演义1通俗演义三国志传1通俗演义三国志1通俗三国演义135郑以祯本三国志演义1?
“演义”系列的书名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l“演义”系列各种版本的书名简单统一,一般都只有一、两种,书名的种类也比较少,没有“志传”系列那样复杂和混乱。l“演义”系列的书名基本比较一致,最多的书名是:“三国志(传)”+“通俗演义”;l叶逢春本有两种主要的书名:第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第二种是“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如前所述,“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一种书名一致,即:“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而“演义”系列版本的多数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二种书名一致,即:“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与“志传”系列正好相反。l“演义”系列所有版本都没有采用叶逢春本的“三国志史传”,而采用了简化的“三国志传”。l“演义”系列中除嘉靖元年本外,最主要的是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除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与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完全一致外,两个版本其他各卷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的第二种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完全一样,其中都含有“志传”书名。l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各卷的书名与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相比,为何增加“志传”书名?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接近罗贯中原本,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的刊印者仔细参考了“志传”系列的书名,对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修改,增加了“志传”书名。另一种可能是,叶逢春本书名接近罗贯中原本,嘉靖元年本删去其中“志传”书名,而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仍保留了罗贯中原本的书名。l为何只有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志传”字样?一种可能是,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刻印错误,遗漏了“传”字。另一种可能是,周曰校本想将原来的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修订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只修订了第一卷,以后各卷都没有修订。由于夏振宇本书名都含有“志传”,所以周曰校本书名也应含有“志传”。l郑以祯本中出现了后来毛宗岗本所采用的书名“三国志演义”。l明人书目著录的《三国演义》刊本书名,如高儒《百川书志》、晁?《宝文堂书目》、周弘祖《古今书刻》、刘若愚《酌中志》,以及明人笔记提及的《三国演义》书名,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郎瑛《七修类稿》、莫是龙《笔麈》、谢肇?《五杂俎》、陈际泰《太乙山房文稿》等,这些书目、笔记所的著录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刘世德、欧阳健先生先后都著文论述)[8]。
书名演变与版本演化目前《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还有争论,但一般都认为“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是从《三国演义》原本独立发展而来,他们之间没有承继关系。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哪个版本更接近于《三国演义》原本,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一种认为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一种认为叶逢春本接近原本。从书名看,嘉靖元年本书名简单且统一,而叶逢春本书名复杂而混乱。如果是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则原本的书名比较简单且统一,而后来的出版商为标新立异,不断更改书名,使得书名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混乱。如果是叶逢春本接近原本,则原本的书名本来旧是复杂而混乱的,而后的出版商为统一和简化,书名就演化变得简单且统一。所以书名的演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另一种是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书名演变与版本演化的关系。书名演变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根据《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变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两种可能。l书名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从书名看,嘉靖元年本书名简单且统一,而其他“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版本的书名都比嘉靖元年本的书名复杂而混乱。由此可认为,《三国演义》原本可能象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样简单、统一。而书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是,出版商为争夺市场,要在书名中标新立异,标榜新增加的内容,因此就在原有的书名上不断增加各种词语。叶逢春本是修订过的,书名可能也经过反复修订,导致书名混乱。《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嘉靖元年本采用,叶逢春本也出现一次,是最简单的书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修订的版本不仅在主要书名中除“演义”外,增加了“志传”书名,并且还增加了许多附加词语,如“新刊(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全像、旁训、官板、京本、按鉴、补遗”等,结果使得书名越来越复杂而混乱。《三国演义》书名可能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但反之也能成立,即《三国演义》的书名也可能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l书名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三国演义》书名演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即以叶逢春本为源头。按照这种演化,《三国演义》最初的书名可能是《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这在叶逢春本中得到反映。从这两种书名又演变成两个系列,一个现称为“志传”系列,其书名是从《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演变为《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另一个是目前称为“演义”系列,其书名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演变为《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也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演变而来。目前《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还有争论,一般认为“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是从《三国演义》原本独立发展而来,他们之间没有承继关系。从书名看,叶逢春本书名同时含有“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两个系列的书名。因此“志传”系列书名和“演义”系列书名可能都是从叶逢春本书名转化来的。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书名演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比较简单且统一,而后来的出版商出于标新立异等各种原因不断修改,使得书名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混乱,这样嘉靖元年本(或其祖本)的书名接近原本。另一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本来就是复杂而混乱的,而后来的整理者(或出版商)对复杂而混乱的书名做了简化和统一,因此以叶逢春本为代表的“志传”系列祖本的书名接近原本。总之,书名的演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另一种是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根据目前材料,还很难判断原本的真实书名。根据《三国演义》两种书名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根据《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演义”和“志传”这两种书名,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两种思路。l从“志传”系列出发: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一些学者根据“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似乎可以认为:“志传”不是本源的,而是后加的,而“演义”才是原本的书名[9]。这个观点看似正确,但实际仍经不起仔细推敲。这只是一种可能,这个论据能否成立,关键是看反之是否成立,如果反之不成立,则这是“铁证”,其结论就成立。但实际反之也是可能的,即《三国演义》原本可能同时含有“志传”和“演义”两种书名,“志传”系列版本一直保留了这两种书名。嘉靖元年本的改编者觉得这些书名太复杂,而将“志传”的书名全部删去,而只保留了简单的“演义”类书名。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的书名中几乎都含有“志传”书名,这也说明,罗贯中原本的书名完全可能含有“志传”字样。也就是说,反过来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演义”是原本的书名就不是“铁证”。l从“演义”系列出发:几乎所有“演义”系列版本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从另一个角度看,和上述观点相反,除嘉靖元年本外的绝大部分版本(包括“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的书名都含有“志传”的书名。所以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以“演义”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这是否可以认为“志传”的书名是原本的书名?同样也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嘉靖元年本的书名接近原本,以后的版本都增加了“志传”的名称,这样嘉靖元年本书名接近原本书名。另一种可能是,原本就有“志传”书名,只有嘉靖元年本删去了“志传”的书名,其他版本都保留了下来,这样“志传”系列书名接近原本书名。这两种可能哪种可能性更大,很难判断。所以,根据“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或“几乎所有以‘演义’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很难判别哪种版本书名是原本书名。根据明人书目著录、笔记判断《三国演义》书名与版本演化明人书目、笔记著录中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因此一些学者由此认为:《三国演义》原本的书名应该是《三国志演义》,而决不是《三国志传》[10]。这个观点看似正确,但实际经不起仔细推敲。明人书目著录、笔记中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是事实,但要注意:“演义”和“志传”代表了《三国演义》的两个发展方向,“演义”系列是为上层文人读者群服务的,刻印精美,印刷质量高。而上图下文的“志传”系列明显是为下层读者群服务的,印刷质量差。学者们所看的、著录、笔记的,肯定是“演义”系列版本,学者对那些为下层读者服务的“志传”系列版本,即便看到,大约也不会去著录、笔记的。所以决不能根据学者著录、笔记中是“演义”系列,就否定当时社会上没有“志传”系列的版本流传,也不能由此认为“演义”系列肯定早于“志传”系列。所以,仅根据明人书目著录、笔记的书名,很难判别哪种版本书名是原本书名。事实可能是,罗贯中完成《三国演义》的写作后,肯定是先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以后才陆续出现为上层文人读者阅读的官刻《三国志通俗演义》系列,和民间书商刻印、为下层百姓阅读的“志传”系列版本。至于罗贯中原作是接近前者,还是接近后者,由于没有任何一种手抄本流传下来,无法判别,只有通过各种刻印本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总结以上详细分析了《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l《三国志传》实际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l叶逢春本的书名最复杂、混乱,产生原因是什么,根据现有材料很难判断。l《三国演义》原本书名是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叶逢春本的《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根据现有材料也很难判断。l《三国演义》后期版本(“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志传”系列各种版本)的书名都分别受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影响。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2]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李金泉《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版本研究》,《黄鹤楼前论三国》第16届中国《三国演义》年会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欧阳健《演义文体的典范??《三国志演义》,《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谭帆《演义考》,《文学遗产》2002年第二期;陈维昭《论历史演义单位文体定位》,《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一期;洪哲雄、纪德君《明清小说家的“演义”观与创作实践》,《文史哲》1999年第一期等。[4]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张志和《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年)。陈翔华《〈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刘世德《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四种考略》,《富春江畔话三国》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研讨会论文集》;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周文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63539.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