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原本设有两重坛墙,内坛墙和外坛墙将整个天坛分割为"回"字形,但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单位就陆续占据了外坛,使得古老的"回"字形格局被打破。
简易楼如今已经在都市渐渐消失,虽然偶尔在一些城市的角落还能够见到,但基本已经尘封在记忆中。说到天坛周边的简易楼,它是北京核心城区最大规模的简易楼群,这些简易楼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楼房已超期使用30余年。很多老人在天坛附近的简易楼住了大半辈子,站在楼道窗口,大半个天坛尽收眼底。古柏参天、红墙金瓦,肃穆庄严的皇家建筑近在咫尺,伴着孩子们长大,也伴着自己慢慢老去。在这片不算古老的楼群即将消失的时候,我在这里行走,一点一滴地行走,听到、见到了很多老人的故事……
简易楼顾名思义,就是"简陋",几家住户共用厨房或者厕所,也叫筒子楼,一层楼里面十几户人家都是常有的事情,一家挨着一家。本来完美的楼房挤进这么多人家,密密麻麻,犹如蚁穴,里里外外住满一家家人,甚至客厅也改造成卧室住上人,人口数量庞大。
说天坛南侧的历史,还得说1948年12月18日,当时的傅作义决定在永定门以东、天坛南部外坛旧林场,介于内外坛墙及南部东西坛墙之间,修建占地达440亩的天坛机场,所占区域东西长、南北狭,飞机跑道为东西向。为修建机场扒毁南坛墙200余米,炸毁明代所建石牌坊两座,仅按天坛旧有树木数量估计,约毁松柏树1500株,杂树500株。因为历史原因,机场后来也没有建成。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中天坛的周边是绿地,但是由于财力有限,一直没有实施。不久,天坛西边内墙与外墙之间的地方被原卫生部药监局、北京市卫生局、原崇文区卫生局占用,建起原卫生部药检所、天坛医院、原卫生部出版社和印刷厂等,还有从锡拉胡同迁移来的北京市口腔医院等。
从上世纪60年代这里建起职工宿舍楼,包括天坛西里、康复南里统称天坛西里。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在天坛南边内墙与外墙之间搭起了几十座"炼钢炉"。1965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地铁,这里成为北京市地铁工程局的材料库,还搭建了上百间平房职工宿舍。在1968年以后的两年时间里,这里盖起很多栋简易楼,现在叫天坛南里中区和东区,就是在1948年年底傅作义修建的天坛机场空地上兴建的,率先盖的是18栋"地铁宿舍楼"。
1968年北京修建地铁,大量铁路建设者从全国各地云集到北京,为了安置地铁建设者的家属,原地铁工程局在天坛南、护城河北侧,原来堆放挖掘地铁土方的地方,利用短短的半年时间,盖起简易楼,附近居民叫地铁宿舍楼。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地震后考虑到简易楼抗震差,铁道兵15师紧急对楼房进行了加固。所谓加固,就是使用钢筋,将楼房贯通后将两端固定。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居民们纷纷在楼前空地搭建起了地震棚,后来,地震警报解除,居民逐步将地震棚建成了住房。特别是一楼的住户,私自把窗户拆改成门口,将违章房与住房连接为一体……简易楼群里鳞次栉比私搭的房子,让走进去的人犹如走进迷宫,有的向阳的正房还好些,一些位置比较偏的房子,楼道里需要常年开灯才能够看清楚人,临近路边的房间则天天听着车水马龙也需要保持泰山压顶处变不惊的状态。
简易楼的电线拉得犹如蜘蛛网,而下水道等也是胡乱挖的,每家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搭建着房子……楼道十分狭窄,再加上都堆放杂物,开始比较宽的楼道,越来越窄。走廊两侧,电线的高度高于房门,胡乱地裹在一起,虽然没有着过火,但是怎么看这些电线感觉危险。现在电表换成了每户一个,有的电线是住户自己拉过去的,电线、网线等盘结在一起。
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这片老楼,风雨飘摇。很长一段时间,一家几代人都挤在20多平方米,甚至更小的一间小房子里生活,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一般是里屋一个大床,床底下能拉出一张床垫,外面有沙发,也有棉垫子,但有了儿媳、孙子、孙女,住就是大问题。在楼下闲置的地方,悄悄搭建小屋就是常见的事情。
住得挤是一方面,洗衣、做饭、上厕所、洗澡……这些生活上的琐事不知给人添了多少麻烦。由于厕所是几家共用,厨房这两平方米多一点的面积要满足做饭、洗澡两大功能。年长的一代人介绍,厨房墙面一侧的小架子上摆着洗浴用的沐浴露、香皂,下面就是切菜的案板。要洗澡先得把案板挪开,有时候刚做完饭,洗个澡出来,全身都是油烟味儿。
简易楼里住着五湖四海来的人家,除了房子之外,还搭建了各种临时房子和窝棚、厨房、煤池子等,杂乱不堪,但简易楼的一草一木、风俗人情都装载在孩子童年无知、天真的故事里……风一吹就悠悠地飘荡起来,每个单元的门口都种着五颜六色不知名的小花。
简易楼公用的自来水龙头,通常都是垒一个水泥池子,水龙头从头到脚被裹起来,是怕使用损坏和冬天里冻坏了。冬天的时候水龙头经常在大早晨被冻上,拧不开水,需要用开水烫下,然后才能够淌出水。
夏天的夜晚,简易楼里的人都会出来乘凉,在楼下的大树下挤来挤去,大的抱着小的,少的靠着老的。当初小孩子都很烦,认为这乘凉越乘越热,还乘个什么凉?老奶奶看出孩子的心思,便用大蒲扇帮孩子们扇着,教孩子看星星……
简易楼的记忆好似炊烟,短短暂暂出现,又匆匆忙忙飘散。若干年后,大家都搬家离开了这里,真所谓"人去楼空"。在外面偶然遇到,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你家搬到哪里了,你爸爸妈妈身体都好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57133.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