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魏国坐山观虎,错失良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关羽大意失荆州,蜀军惨败!吴蜀联盟宣告破裂,矛盾日益激化.张飞一死(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更加增添了刘备的仇恨!刘备愤怒,倾全国之兵复仇东征.应该说这个时候魏国最有利,既可以乘机攻击蜀,也可以联合蜀攻击吴,灭吴蜀孤.但曹丕在重大决策上却想坐收渔人之利,却实际是坐失良机.公元221年8月,孙权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并送还荆州被关羽抓住当俘虏的于禁.朝臣皆贺,独刘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又说:"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刘晔的建议是要从魏国趁吴蜀敌对,联合蜀夹击吴(蜀远吴近),从淮南进军,直取吴首都建业.他的分析相当正确,可称审时度势的上策.曹操生前认为统一天下必须分裂同盟,对其各个击破.曹操之所以未能完成统一天下其原因也在于吴蜀有急则相救.拥有当时天下十分之八的曹魏,正面攻击都苦无空隙,何况是有机会令孙权措手不及呢?在曹操临死前屡攻东吴抵御关羽,不得不半途而撤退.如今同盟彻底破裂反面,正有机会,两面夹攻孙权,孙权光是抵挡任何一方都勉强有困难,若是双管齐下,后果可想而知。曹丕攻击东吴,就算不能拿下孙权,也能趁机侵占土地,反正趁火打劫,孙权无法两方同时面面俱到。甚至于曹丕转攻汉中及益州,趁刘备东征不能兼顾,同样可占尽便宜。应该明白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投降,当年曹操大军南下逼降,孙权尚且拒绝,曹丕还未发兵,孙权今日却主动求降,其中必有缘故。刘晔就因此分析,孙权外有刘备强敌来袭,又恐怕被曹丕乘机攻击,因此派遣使者送于禁等人返回曹丕,卑辞奉章,一来可以防止曹魏发兵攻击,二来还可假借曹魏的援助,不但可疑惑刘备,还可安定吴境军民。因为吴蜀二小国互相救援,曹魏并无机会下手,现在二国互斗,在蜀攻击吴境时,不如曹魏也同时发兵攻击,不出十天,吴国就可灭亡。吴国灭亡后,蜀国势力孤单,也不会支持太久。但是曹丕却以:"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的说法拒绝了.其实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其余军阀势力已经尽被三家兼并,三角力量处于均衡,即使孙权真心称臣,也不会在引来"其他的势力"来投奔.他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等到只剩下一国,再轻易除之.这种中庸的做法,正好落入吴国计谋的圈套。(吴国称臣非真心,受形势所逼迫.目的在于争取魏国的军事援助,从而孤立蜀军,恢复荆襄之战时的友好2对1局面.即使这策达不到,也要争取魏国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作战的窘境)两国互相残杀后得渔翁之利的想法,也要抓准时机,因为后续的发展变化多端,太过固执就会错失良机。万一吴蜀相争,两国皆存,那么曹丕要攻那一国?万一吴蜀相持的时间很长(确实很长,夷陵之战长达1年1个月),曹魏是否被迫无限期的等下去?万一吴蜀和解,两国联盟攻曹(后来确实和解了),曹丕会不会悔不当初没动手呢?万一吴蜀相争后,军力迅速回复,曹丕再出兵时,吴蜀已严阵以待,曹丕又要如何应付呢?
吴、蜀阻穴之虎也.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依靠天险抗拒中原,机不可失!乘隙握机,是军事决策积极谋求的时间度.但实际作战中,对隙和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曹丕与刘晔对时势的认识刚好相反.曹丕审势不明,见机不深,对时势军事方针的分析极为错误.待事过境迁,黄初5年似乎醒悟,亲自出征讨伐吴国,但为时以晚,劳师无功!曹丕放弃趁机攻击孙权的机会,让孙权无后顾之忧的应付刘备攻击,可谓错失良机。机会不是常常有的,一但错过,下一次就难说。事实证明唯一的一次最有利统一天下的机会被魏国错过了,以后吴蜀通好,有急相救.魏国虽然强大,既不能专力对蜀,也不能全力攻吴,势力分散,西守祁山,东固合肥,南镇襄阳,只能长时间采取守势恢复经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39835.html

相关阅读: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