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大数据云平台考释甲骨文 从沉睡地下到跃动云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典故 来源: 记忆方法网

2019年10月28日,一则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公告引起众多读者的注意: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内外学术界反响热烈。这则《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由甲骨文释读工作课题责任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出,公告提出"鼓励甲骨文研究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研究手段相结合,形成原创性研究成果"。

这是学界的自觉之举,更是对中央所提要求的积极回应。"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殷切嘱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列入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启动至今,10项子课题进展顺利、成果明显,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冷门'绝学'迎来春天"

19世纪末,在安阳殷墟地下沉睡了3000余年的甲骨文字重见天日,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约千年。为解读中华基因,几代学者倾其一生,著述不辍,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然而,后继乏人是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长期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识别与释读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在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工作,是各界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2019年7月4日,甲骨文释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内一批知名专家就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释读甲骨文进行了详细研讨论证。

2019年10月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包括10项子课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担任首席专家及总课题负责人。深耕甲骨学研究领域60余年,80多岁的李学勤感到"冷门'绝学'的春天来了"。他认为,在甲骨文研究中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将使很多难题得到解决,但多学科的交叉意味着"单兵作战"的研究方式已不适用,需要各领域专家紧密配合。

"大兵团"的协同作战随即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研究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综合运用历史、考古、文学、艺术、计算机等多学科手段,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在他们的不懈追问下,众多疑问将渐次得到解答。

"我们的课题成果要体现国家水准"

课题组专家们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担当起这项任务,在甲骨文释读研究上实现新突破,"课题成果要体现国家水准"。

甲骨文字考释,甲骨原片无疑是最珍贵的研究材料。已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中,仍有不少"待字闺中"。清华大学教授赵平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所承担的课题,就是把一些束之库房的甲骨瑰宝尽快整理出来,以利于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深入展开。

赵平安主持的"清华大学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就是要对清华大学所藏的1754片甲骨做全面整理,对甲骨卜辞等进行多角度研究,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建起甲骨文资料库。

早在20年前,赵平安提出利用不断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文献释读甲骨文,实现了新的突破。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辅助作用,他感受明显:"可以把资料库做得更完善、更充分,对甲骨文缀合、释读等研究都会有较大帮助。"目前,赵平安领衔的课题组已完成清华甲骨的照片拍摄,释文、分类、编号的初步工作也已完成。

天津博物馆珍藏的1800片甲骨,为甲骨文发现史上早期的传世珍品,片大字多,内容丰富,约有500多片未经著录。宋镇豪把自己的课题锁定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通过抢救性保护整理与研究,将完成《天津博物馆藏殷墟甲骨集》,为学界提供当今最新的甲骨学研究成果。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共有多少个单字?可释读的有多少个?由于考释方式不同,学界对此一直未达成共识。复旦大学教授刘钊、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江苏的课题将对此解疑释惑。

刘钊领衔的课题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开展,主要把近几十年来甲骨文字编、考释等研究成果整理汇集起来,对比研究,最后形成《甲骨文已识字、有争论字和未识字综理表》。

韩江苏承担了"甲骨文已释字与未释字整理、分析与研究"子课题,她和团队成员将以地毯搜索方式,对殷墟15万片甲骨中已经著录发表的部分进行全面整理,不仅要确定甲骨文单字总数、已释字与未释字个体总数,而且要对已释字与未释字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与研究,为学者考释殷墟甲骨文字提供科学依据,为互联网上查找甲骨文字及其文献典籍奠定基础。

复原3000多年前的环境地貌,利用考古学类型学手段,整理当时人们的日常用品、生活方式、事物特征,形成图像数据库……这是在"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字释读"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唐际根与团队的工作日常。唐际根相信,这不仅有助于今后甲骨文字的释读,而且有利于对以往解读过的甲骨文字进行正确评估。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的课题为"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研究"。同校教授刘永革承担了"甲骨文大数据云平台技术研究"子课题。他带领团队建设的甲骨文数字化平台,已录入7万多条甲骨片资料。下一步,他们希望借助计算机的大数据运算进行智能化研究,为甲骨文考释提供新的辅助方法。

"为文化传承燃烧激情、倾注心力"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冷门"绝学",从未得到今天这样多的关注。学界倍感振奋:这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几代坚守在清冷甲骨学苑的学者们追求精神的肯定,极大提升和鼓舞了学者的信心,也必将助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甲骨学研究领域,从而使甲骨文释读工作有所发现和推进。因此,项目一经实施,每一个课题团队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甲骨文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说出了几代甲骨学者的心声,也是对甲骨学者不改初心和奉献坚守的最大肯定与鼓励。"用大半辈子的时光呵护微弱的"绝学"之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已78岁高龄,这次,他又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子课题"《甲骨文合集》再整理与修订研究"。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6人团队,为找寻一张满意的甲骨图片,要使用老花镜、放大镜翻阅无数工具书。工作琐碎、耗时,但大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誓将《甲骨文合集》打造成世纪精品,向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献礼。

甲骨文资料数据库建设是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黄天树与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勇肩重担。"我们要对目前公布的全部甲骨照片进行搜集整理,为每一幅甲骨照片制作图档,从而建立一个收录甲骨数量最全的电子版'甲骨文全集'。"黄天树说,该数据库分为甲骨文照片图档数据库和甲骨文摹本图档数据库,现已完成8万片摹本初稿,扫描入库彩色照片6000余幅。为早出成果,课题组成员放弃了所有假期,一头扎在厚厚的图书和资料之中,夜以继日地为甲骨文图像数据库而忙碌,期待"3000多年前古老的甲骨文明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摹释材料、潜心钻研,河南大学教授陈年福几已成"痴",曾经数日没走出楼院一步。他所在的王蕴智课题组,将建立甲骨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海内外32种重要的甲骨著录与缀合材料,录入计算机系统近8万片甲骨原片,共有15.73万余条刻辞,原文与释文达340万字。

冷门不冷,代有传承。现代科技为保护文物、研究甲骨文开拓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曾经微弱的"绝学"之火定能燃成燎原之势,甲骨文也将为中华民族寻根溯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更大的动力与支撑。

(记者 曲一琳 通讯员 李剑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127916.html

相关阅读:刘秀兄弟刘?结局是什么 刘秀的祖先是谁
朱高炽诚孝张皇后简介 朱高炽元配张皇后生平介绍
朱元璋为什么又叫朱重八?
刘正彦是谁?刘正彦生平介绍
盘点:当今世界上十大最昂贵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