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毫不客气地指斥将曹操说成“白脸奸臣”的说法为“屁话”,他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肝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毛泽东想得很远。他不是只想一个曹操的翻案问题,他是要用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唯物主义,改变过去的、长期的某些固有观念。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多次推崇曹操的“多谋善断”,很会用人,又多次提到曹操的谋取士郭嘉“多谋善断”。他在1959年3月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毛泽东说,《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又叹息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毛泽东教导基层干部,既要多谋??多听群众意见,发扬民主作风,又要善断??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地作出判断与选择。这就是民主集中制。1959年7月初刚上庐山时,毛泽东谈起大跃进、高指标问题,毛泽东引用了“曹操倒霉遇蒋干”的典故:有些问题不能全怪下面,怪各个部门,否则,人们会象蒋干那样抱怨: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啊!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与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曾是同窗好友。赤壁大战前夕,蒋干自告奋勇到东吴去说降周瑜,并打探军中虚实。周瑜明白蒋干的用意,将计就计,伪造曹操手下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投降信,故意让蒋干窃得,连夜回到曹营报与曹操,曹操见信,未加思索就把蔡瑁、张允杀了,使曹军失去了懂得水战的将领,是赤壁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蒋干还以为给曹操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除去了内奸,正欲讨功请赏,被醒悟过来的曹操痛骂一顿。所以毛泽东幽默地说:“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啊!”。毛泽东用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借古喻今,使在座的人在笑声中感到十分轻松。文革中,1970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3月8日提出的关于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在此期间,林彪却让他的秘书给毛泽东打电话说:“林副主席建议,毛主席当国家主席”。4月下旬,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他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毛泽东引用这个典故,一针见血,揭穿了林彪自己想当国家主席是别有用心。
曹操的功业,毛泽东作了充分的肯定,在批注中说得很清楚.对于曹操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具有“建安风骨”的诗词,更加欣赏。毛泽东在1954年7月给李敏、李讷的信中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这里所说的“碣石诗”,就是著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毛泽东在同子女的谈话中曾经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洒脱,应当学习。”又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滩上漫步时,想起了曹操的诗。就念念有词地背诵起来,并酝酿创作了他的名篇《北戴河?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触景生情,壮歌抒怀,肯定和追忆了魏武的千秋功业,继承和超越了魏武的豪气和诗风,读之令人缅怀千古、荡气回肠,抚今思昔,感慨系之。1961年8月,毛泽东在给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秘书胡乔木写信,劝他安心养病。信中说:“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忧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这几句诗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中说,神龟虽然长寿,还是有生命结束的时候,腾蛇虽能乘雾而行,但终究会化为灰土。生与死,是世上万物、哪怕是“神物”都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然而,良马虽已“伏枥”难行,却仍有一日千里之志;志士虽已到迟暮之年,其雄心壮志仍然如故。明知衰老,死期将至,但仍雄心勃勃,奋斗不息。因为万事万物虽然盛衰生死有期,但并不全受天支配;一个人如果懂得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就延年益寿,化有限为无限,精神永远得到满足。在曹操的诗中,天道与人事,有限与无限,客观规律与主观作用,都得到了对立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意识,抒发了积极向上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哲理,表现了曹操对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刻感受。
毛泽东用这几句话劝说胡乔木注意养身之道,学习曹操的放达、乐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克服急躁情绪,安心休养,无疑起着极大的教育鼓舞作用。相关链接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起家,献帝初平二年(192年)据有兖州,并收编青州黄巾,用其精锐建成「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将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争战中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他收降了张绣,击杀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回北方。以后又打败关中的韩遂、马腾。他在北方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专营,使辖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在战略战术及军事理论上都有建树。他还擅长诗歌,一些作品如〈短歌行〉等更是千古名篇。曹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郭嘉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冶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是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是正确的则“正之以法”。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迁,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望鹦鹉洲怀弥衡(唐)李白魏帝营八极,蚁观一弥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铿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薰不忍生。成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96728.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