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三国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西川。
《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汉每次北伐面临的困难几乎都是相同的。蜀军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运粮问题。蜀道艰险,运输困难,蜀军因此打不起持久战,且容易被对方截断粮道。打到最后,战争基本上就演变成了劫粮战。另一个是敌军坚守不战。开始魏军还存在一定的主动出击和盲目追击行为,到后来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几乎没有机会在野战中歼敌,因而无计可施。
第一个困难,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他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缓解了运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取之于敌的办法,赴陇西割麦,补充粮草;三是在长期对垒中,实行军队屯田,进一步减少了运粮压力。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以至于蜀军长期驻屯于魏蜀边界地区,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把一场北伐打成了持久战。
陈寿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诸葛亮的能力,认为安邦治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用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不足。并且指出,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气地说叫穷兵黩武。而后人对六出祁山乃至诸葛亮的评价方面大约都没有超出陈寿的窠臼。
如果诸葛亮真像陈寿所说那样,那么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又怎样解释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93323.html
相关阅读: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