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例即判案的成例。宋代规定,“法所不载,然后用例”(《宋史?刑法志》)。例本是补法之不足,但在实际审判中,例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法令。《宋史?刑法志》说,“当是时,法令虽具,然吏一切以例从事,法当然而无例,则事皆泥而不行。”据宋朱熹辑《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1《韩忠献王行状》说,当时官吏多引例断狱,为了贪图财贿,“唯意所去取”。宋王朝为了杜绝弊端,崇宁元年(1102)曾对断例进行编纂。将与法令抵触的内容删去。南宋乾道元年(1165),根据刑部侍郎方滋的建议,将绍兴(1131~1162)以来的断例分类汇集成书,名曰《乾道新编特旨断例》。该书收例547件,共64卷,其中名例3卷,卫禁1卷,职制3卷,户婚1卷,厩库2卷,擅兴1卷,贼盗10卷,斗讼19卷,诈伪4卷,杂例4卷,捕亡10卷,断狱6卷(《宋会要辑稿?刑法一》)。宋代断例现在都已亡失。指挥原是中央官署对某事临时所作的指示或决定。一经有过指挥,此后对同类事件就具有约束力,往往与□、令并行。《宋史?刑法志》记载,绍兴十年(1140)秦桧专权,“率用都堂批状,指挥行事,杂入吏部续降条册之中……至与成法并立”。后来虽然申明“一时指挥,不可为永法”,实际上往往仍为处理同类事件的标准。申明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解释刑统的,称“申明刑统”;解释□的,称“申明□”。“申明”也具有法的效力。《文渊阁书目》卷14有《宋申明刑统》一部。看详中央和上级主管官署,根据过去的□令或其他案卷所作的批示或决定。据《宋会要辑稿?刑法一》记载,《申明刑统》曾解释:僧道在父母丧内犯□,要加凡人四等,后经“大理寺再看详,只合加二等”。主管部门所作的看详,也可以作为以后处理同类事件的依据。《宋会要辑稿?刑法一》记载,哲宗元□元年(1086)八月十二日,曾“修成六曹条贯及看详共三千六百九十四册”。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33627.html
相关阅读:宋朝人吃喝趣事:实行分餐制 吃饭不讲究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北宋史上的传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个铮臣
宋朝历史事件之澶渊之盟
岳飞的妻子李孝娥简介 历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