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荆襄之战以蜀军的失败而结束。吴蜀联盟也彻底宣告破裂。曹丕趁着吴蜀之间关系不睦的大好时机将汉帝赶下台,称帝建魏国,引起天下民心骚动。次年,刘备“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受群臣拥戴,也在成都称帝了(他称帝的目的:①魏代汉,自己乃汉臣,不可屈服汉贼,故速尊有德以奉大统;②为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仗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仗正者讨逆)
本来这个时候出现了对蜀国十分有利的时机,如果刘备先伐魏,这样出师有名,顺应民意,能够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正如赵云所说的“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那样。但刘备对吴国袭杀关羽一事非常愤怒,愤慨无比,他念念不忘的是君臣之义(关羽、刘备的关系如何:
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羽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传》
⑵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关羽传》
⑶刘晔曰: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刘晔传》
⑷费诗曰: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费诗传》
从中不难发现刘备、关系非同一般君臣之义,有着很深的情意在内,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也属于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于是准备东征。但刘备当时处于三国鼎立,他还有更重要的大义要办,即兴汉伐魏,隆中对的战略是联吴伐魏,占据荆益,如今荆州没了,群臣纷纷开始劝谏刘备三思,赵云更是搬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的大义之说劝他,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被坐下狱幽闭。刘备却完全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从大局执意伐吴!!(他执意伐吴的原因可能有:1、自从他入川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变的昏昏然。2、君臣情深,个人义愤填胸,使他失去平时的冷静,一意孤行)于是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悄悄的开始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虽然以前靠义结士,得到诸葛亮等贤才的青睐,得士者昌,但这个“义”是有局限性的,仅靠江湖义气舍大义就小义也是很难有所成功的。
(二)
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率领诸军进攻吴国,孙权派人求和、诸葛谨写信告诉刘备“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提醒刘备别犯错误而再次挫伤两家的和气。此时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这些,继续进军。初期蜀将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吴将李异、刘阿等,夺得了秭归,士气大震,更得到了武陵五?蛮夷的支持,他们也派军队帮助蜀。黄权谏刘备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从,认为吴国胆丧,骄傲自满起来,把黄权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自在江南。换句话说刘备放弃了水路进军吴的策略,一路战行进。
吴国主帅陆逊沉着冷静分析了初战失利的原因:蜀军处在长江上游,居高临下,顺流进击,地势占了便宜,所以吴多败。找到原因后陆逊对手下人道:“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意思是说不能和蜀国正面力敌,地势上占不到便宜,我们要完全退出高山地带的同时,要把兵力难以展开的五、六百里长的被动地势让给蜀军。他的手下不明白,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陆逊此时正在酝酿计谋,终于想出实行“后发制人”之计对付这个沙场老手刘备。他要把刘备企图速战速决的想法破坏,将战争拖入持久战。长驱直入的蜀军,处于客位,后援、补给等问题比较多,军在异境,士气容易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士气都会不断下降。而吴在本土,补给问题没问题,并不缺问题。
一切都在陆逊的掌握中计划实行了,吴蜀两军进入相持阶段,时间也持续到了公元222年,刘备为防止手下中暑、避免炎热的酷暑,不得不沿长江两岸七百里的草木丛生的山林地带安营下寨,不知不觉犯下了兵家大忌!!!中了陆逊设计的圈套,没了地势。本来从战略上讲刘备为关羽报仇,仓促发起夷陵之战,确实是缺乏审时度势,但从战役初期看,刘备凭借复仇雪耻思想鼓舞激起的士气,又有地利优势,赢得了不少主动。如今不觉中计处于防守被动的窘境,结果被陆逊看准时机,一把火烧得蜀营血流成河、死者上万,蜀将冯习、张南、傅彤等战亡,白眉马良也遇害,其他将如杜路、刘宁等被迫投降,黄权被吴军挡住方向,归蜀无路投降魏国了。刘备仅自身逃跑。
吴蜀夷陵之战再次以蜀的彻底惨败告终!吴虽然获胜,但也消耗不少,已经无多少军事兵力争衡中原了,再者有保守政策的束缚,两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魏国坐大。
(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战争决策的重大问题上,将帅要慎重考察研究,一定要防止主观随意性,万不可因一时气怒而燃起感情之火,烧毁理智的思维模式。
戎马半生的刘备在主观修养上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喜怒无形与色的他一直在颠沛流离中保持个性。但当他自立为皇以后,便失去了当年政治上的稳重,再加上私仇愤恨,不可避免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想以一己之力逆时势而动,结果使蜀国再次严重重创,大伤元气(即使存在获胜可能性,蜀也要耗费很多兵力很多财力,再也找不出另一个大将关羽取代荆州,而吴蜀之间我想要刘备存活一天再也不可能存在复合希望了[战败后才使他觉悟自己错误的决策,使他重新认识到联盟的重要性,所以重新联盟],魏坐收渔翁。)从此蜀国逐渐走了下坡路,以后诸葛亮竭尽忠诚竭尽所能维护国家统治,蜀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所恢复和好转,但与魏、吴相比,蜀国这时已经暗藏着一种不断扩大的危机。特别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西蜀倒了“顶天柱”,其败亡的趋势也就逐渐确定了……
这个战争告诉我们“时势可以创造英雄,也可以毁灭英雄”,当一个英雄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动其必定败亡!蜀国军事上的错误决策几乎断送了蜀后期的壮大发展,蜀再也找不回当初刘备汉中称王拥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大将,法正、庞统(阵亡)等军师,人材济济的盛世情形了!可悲可叹!
注意:这个“时势”指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蜀必须联合吴伐魏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蜀想自保不被灭亡也必须得联合吴,才不至于受到两面夹击。
一强对两弱,最忌两弱联合。我们可以看到凡事吴蜀共同一心抗曹的,魏都占不到便宜;而一旦吴蜀关系破裂自相残杀,获利最大的都成了坐山观虎斗实力最强的魏了。
一心伊意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04163.html
相关阅读: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