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
(1)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
(2)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
(3)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学生经过10-20分钟,便会导致注意力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58201.html
相关阅读: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