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 )(5分)
A.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B.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一个相通之处大同。
C.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也就是说,人要是不关心山水日月就成了人格残缺的人。
D.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处心积虑一词运用拟人修辞,作者有意贬义褒用,以强调清明给人们的生命启示。
E.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所以,犬家把清明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是错误的。
(2)作者说清明看上去是节净聪,文章体现了哪些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6分)
(3)结合文本,分析文题清明不仅是节日的深刻内涵。(6分)
(4)作者说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也说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8分)
(1)BD,B, 3分;D,2分;A,1分;C、E,0分
(2)①昼夜等长、万物复苏;②荡秋千;③放风筝;④踏青;⑤栽瓜点豆;⑥祭祀。(一点1分)
(3)①清明看上去是节日,其实是炎黄子孙的人格,是具有山水日月精神的人格。
②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是天地精神。懂得天同覆,地同载,也便参透生死。
③觉悟了生死,便知珍惜、感恩、善待,便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答案示例】
①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明白了生死同在,懂得了善待生命。
②例如,庄子认为,生命赋予形体让我承受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孔子所说的闻道,也就是依山悟崇高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懂得珍惜、感恩、善待。
③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让人们看淡死亡、善待生命。
④例如,有了这样的思想,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能更快从悲哀中走出,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观点、引据、分析、联系各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65675.html
相关阅读:干干净净的傅雷阅读答案
青衣花旦阅读答案
《音乐之声》阅读答案
最好的老师阅读答案
《落叶》同步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