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分
)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朗朗读书、写写画画,母
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
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
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
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
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
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
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
16
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
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
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
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
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
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
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
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
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
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
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
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
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
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
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
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
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
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
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
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
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
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
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
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
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
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
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
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选自九九文章网,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
衫”,寥寥数语,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
B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善于使用对比手法,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
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中的校长虽出场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儿子”的学费、
生活费,“儿子”也就不可能读完高中。
D
.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
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写尽了了几年来母亲
抚养儿子的艰辛,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2)
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3)
“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4)
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选择这
一题目的原因。(
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85610.html
相关阅读:节选自凯特?肖班《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核》
《杰克太太的救赎 》阅读答案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附答案
《琥珀手链》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