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概述:
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4、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
5、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499),后改汉姓,又名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拓跋弘自称太上皇,拓跋宏5岁即受父禅登基(471~499年在位),改年号为延兴。承明元年(476),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临朝当政,曾颁布班禄制、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冯太皇太后死,拓跋宏亲政。他继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迁都洛阳,开始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鲜卑诸姓也都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分定姓族”,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又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订官制朝仪。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族守旧贵族抗拒改革,遭到严厉制裁。太和二十三年(499),南齐攻打北魏,拓跋宏(元宏)率军打败齐军,返都途中病死,年仅33岁。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河南临汝境内)。年号有:延兴、承明、太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9040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