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阅读《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 改变者 。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
改变者”
。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
朋友圈”
,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
小清新”
,也有“
情怀党”
;既有痛心质问“
传统文化怎么了”
,也有娓娓道来“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
;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
高大上”
,也能看到各种“
非主流”
、“
脑残体”……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
所见即所得”
的肤浅,带来“
既得繁花,亦生野稗”
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
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
低头一族”
,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
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
短暂之物”
取代了“
永恒之物”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
文学时期”
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
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
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
万至3
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
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
最低水位”
,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
共时性”
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
低俗”
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
吾道衰也”
,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
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
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最终走向“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文化中国。
12
.下列关于“
文化”
的相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领略到层峦叠嶂的文化。
B
.微信圈中的每个人制造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风尚。
C
.新技术的生死时速,已经使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
小时代”

D
.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表明,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海德格尔、罗斯扎克都曾有过相类似的担忧。
E
.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是更晚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早地接受新事物。
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
低头一族”
,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
文化生活在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完全丧失。
B
.技术手段升级引起的人们的文化焦虑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放宽视野就会发现,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C
.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
最低水位”
,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谁就能决定文化之河的源远流长。
D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
低俗”
共舞的现象。
14
.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4
分)
15
.王蒙首开新时期国内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经著名作家王蒙、文学评论家陈晓明郑重推荐,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后,最终批准青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协会成员。王蒙和郭敬明做客北京卫视一档名叫《书香北京》的节目,在夸郭敬明“
聪明、谦和、语言好”
后,又不客气地批评他“
爱堆砌华丽辞藻”
、“
文章华而不实”
等,最后他还点了郭敬明的死穴:太做作。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王蒙在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中所起到的作用。(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57431.html

相关阅读: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