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
“
樊笼”
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
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
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
旧世界”
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
新世界”
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
樊笼”(“
樊”
字从木)
还是由“
木头”
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
韦伯(1864—1920)
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
木笼”
变成了“
铁笼”
:“
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
,它“
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
,“
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
,“
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
走出牢笼”
与“
回归自然”
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
进步论”
,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
向前进”
,没有人愿意“
向后退”
,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
归去来兮”
,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
飞速发展”
,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
施特劳斯(1899—1973)
说过的:“
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
古代人’
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
.下列关于“
牢笼”
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牢笼”
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
樊笼”
本质意义相同。
B
.工业时代的“
牢笼”
变成了“
铁笼”
,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
.现代社会的“
牢笼”
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
.在“
新世界”
中,现实“
牢笼”
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
牢笼”
却难办得多。
2
.下列不属于“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
,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
.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一概相信“
进步论”
,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
向前进”
,没有人愿意“
向后退”
,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
.现代人失去了“
走出牢笼”
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
.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二.1.B(
解析:B
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
新世界”
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可知。)
2
、B(
解析:B
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
、A
(解析:B
项,强加因果。“
所以”
说法不当。C
项“
一概”
说法绝对,原文是“
普遍”
。D
项“
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不当,原文是“
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554570.html
相关阅读: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