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昨天在其网站上发布了《-2016
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高考英语、语文和文综理综的分值调整以及高考英语“社会化”。
北京市2016
高考改革方案,将语文分值从150
分调到180
分,文理科综合300
分调到320
分,数学仍是150
分。英语从150
分调到100
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两次考试。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英语满分100
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
分,阅读写作等占70
分。(外语小语种科目由教育部命题,成绩按100
分折算,折算后的成绩按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学生可多次参加考试,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
内有效。此举一出,社会哗然。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却仍有不少人反对。此番改革的结果如何尚未可知,不过却有不少看点及令人期许之处。
(1)
试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3
分)
20
(1
)标题参考: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引发热议
(2)
针对这一举措,写一则15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20.
(2
)【相关评论】
重视母语,传承文明
高考各科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有升有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确立,从2016
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50
分增至180
分。在中学各门课程中,语文是比较特殊的一科。语文既是说话和写作的工具,也连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文既是可深可浅、自成体系的学问,也是通往其他学科所不可或缺的学习通道。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语文,上完小学便能基本掌握。作为向优美表达和文化海洋延伸的语文,穷一生之功仍然学无止境。
不得不说,在视觉阅读和电子世界中长大的90
后学生,其语文知识的掌握、精美文字的阅读和汉语写作的能力比不上他们的父辈,如果不对他们的学习路向进行引导,知识谱系加以干涉,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恐有“一代不如一代”之虞。而高考有着整个教育体系“指挥棒”的特殊影响力,有意识地将高考的语文总分值提高,当能引起老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科目的重视,从而逐步提升轻一代的语文水平。
从高考改革方案对语文命题的具体要求来看,考题不仅要充分体现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还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察。这就意味着,高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也要求其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古代汉语。只有具备了阅读古籍的能力,才能窥得诸子百家构筑的国学的堂奥。只有对老祖宗创造的文明成果有所领悟,才能更好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高考改革方案还要求注重考察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要求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把语文视为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但负有培养学生识字写作之基础任务,而且要把他们带进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不但要把一个个固定的知识点送进学生脑中,还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已经不是原先应试教育中偏向于“死记硬背”的语文课,而是成为了注重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教育中的一环。
英语走下神坛
与语文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降分:2016
起英语卷总分值由150
分减至100
分。如果说语文因文化属性被刻意强调从而变得更加综合,英语则因工具属性被进一步确认而变得更加单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只是我们“走出去,引进来”所必需的交流工具,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最重要。英语背后当然也矗立着恢弘灿烂的文化体系,可是除了某些专门学科和特别岗位上的人,一般人只当它是可以欣赏的窗外风景就够了,无须深度浸淫其中。
英语于成人如此,于正在打基础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他们今后真的从事了与英语深度结缘的工作,再去参加专业培训和强化学习也不晚。高考改革方案要求:“英语学科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运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适当增加听力比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实行社会化考试,一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
内有效”,更是清晰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一定基础就行了,无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提出观点+
阐释理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68447.html
相关阅读:《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