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二. 教学重点 :
1. 了解误差有关常识和有效数字运算相关.
2. 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3. 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4. 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D?D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信息 高中英语。
三. 教学难点:
处理纸带的,用描点法画图象的。
四. 重点、难点解析: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系统误差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因此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后,可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或消除它。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 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特别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从仪器上读出来的数值,经常有一位数是估计出来的,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差。例如米尺的最小刻度是mm(0.001m),那么用米尺测量长度可读到十分之一毫米(0.0001m)。0.001m这一位可以从米尺上读出来,是可靠的,0.001m位前面的数都是可靠数,0.0001m这一位是测量者估读出来的,估读的数字因人而异,因此是有疑问的,称为存疑数。由于0.0001m位已存疑,在它以后各位数的估读已无必要。我们把可靠数加上最后一位存疑数,一起记录下来,统称为有效数字。
(二)打点计时器原理及使用
1. 电磁打点计时器
布置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注意其重点: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原理及使用方法。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如图1所示。工作电压为4V~6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当接通电源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 0.02s。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起来。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图1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工作,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使用直流电源,为什么?
图2
使用时电源插头直接插在交流220 V插座内,将裁成圆片(直径约38 mm)的墨粉纸盘的中心孔套在纸盘轴上,将剪切整齐的两条普通有光白纸带(20 mm×700 mm)从弹性卡和纸盘轴之间的限位槽中穿过,并且要让墨粉纸盘夹在两条纸带之间。这样当两条纸带运动时,也能带动墨粉纸盘运动,当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放电火花不至于始终在墨粉纸盘的同一位置而影响到点迹的清晰度。也可以用上述尺寸的白纸带和墨粉纸带(位于下面)做实验,还可以用两条白纸带夹着一条墨粉纸带做实验;墨粉纸可以使用比较长的时间,一条白纸带也可以重复使用,应注意降低实验成本。
从原理上考虑,电火花计时器跟电磁打点计时器相比,哪个更好些,误差可能会更小?
小结: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运动阻力极小,这种极小阻力来自于纸带运动的本身,而不是打点产生的,因而系统误差小,计时精度与交流电源频率的稳定程度一致(脉冲周期误差不大于50 s,这一方面也远优于电磁打点计时器),同时它的操作简易,使用安全可靠(脉冲放电电流平均值不大于5 A)。
打点计时器能记录哪些信息?
答案:B
答:将复写纸套在复写纸定位销上,推动调节片,可调节复写纸位置。将纸带从复写纸圆片下穿过。
问题2:振针打的点不清晰或打不出点可能是哪些原因?怎样调整?
答:因打点计时器是按间歇工作设计的,故长期工作可能会因线圈发热而损坏。
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安装方法:
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安装纸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条纸带从墨粉盘下穿过,打点时墨粉盘不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只将墨粉盘上某一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打过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条纸带。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另一种是用两条纸带,将墨粉盘夹在中间,拖动纸带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所以打出的点迹颜色较重。墨粉盘上面的一条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用一条纸带打点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用两条纸带打点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问题4:处理纸带时,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时间间隔数是多少?
,T为相邻两个字母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vE =vDF。
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测量包含这个点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填入教材第23页中设计好的表1中。
算出刚填完的表1中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抄入教材表2中。从该表中能粗略看出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
5. 用图象表示速度
问题:刚才我们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粗略看出我们自己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图象是表示变化规律的好方法,我们可以用图象来描述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那么怎样用图象来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请同学们先看课文并回答。
图4
(1)计算在BC段的平均速度,量得 s2=23.52cm
表1
点子数(n)个
点子间隔数n-1(个)
运动时间t/s
物体的位移s/m
6
5
0.1
0.2352
平均速度(m/s)
相邻点间的距离
A?DB
S1/m
B?DC
S2/m
C?DD
S3/m
D?DE
S4/m
E?DF
S5/m
F?DG
S6/m
G?DH
S7/m
H?DI
S8/m
I?DJ
S9/m
J?DK
S10/m
1.4
1.9
2.38cm
2.88cm
3.39cm
3.87cm
4.36cm
4.87cm
5.38cm
5.87cm
表3
依据表3数据,取A点为起点在坐标系中找到各点速度值的坐标点,用曲线连接各个速度值坐标点得到速度?D?D时间图像。
图5
小结: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v-t图象:表示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某段时间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大小。形状一样的图线,在不同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不同。
【模拟
1. 运动的物体带动纸带被打点计时器打上一系列的点,这些点的距离不一定相等,但这些点能说明( )
A. 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B. 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C. 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置 D. 运动物体的运动性质
2. 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打点纸带上的点子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点子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
B. 点子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C. 点子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 点子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3. 在你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小车拖动纸带并在上面打下了一系列的小点。根据你所打出点的纸带,在判断纸带表示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时( )
A. 应通过测量纸带表示的运动的全程来判断
B. 必须通过计算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判断
C. 必须通过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来判断
D. 可以通过测量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看其是否都相等来判断
4. 如图1所示是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D?D时间(v-t)图象,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它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图1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还是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2)运动的方向是否变化?
(3)速度的大小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试题答案】
1. ABCD 2. BC 3. D
4.(1)有初速度(2)运动方向不变化(3)是;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再变小。
参考:
1. 我国古代的计时器
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估计时间。他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表”,时间不停地前进着,“表”的影子从早到晚不停地移动着,由此人们可以了解时间。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在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古代圭表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是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使用较为普遍的计时仪器。
古人创造的“圭表”、“日晷”等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
根据等时性原理,漏壶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最早的漏壶是在壶中插入一标杆,称为箭。箭下用一只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壶时,箭下沉,指示时刻,称“泄水型漏壶”或“沉箭漏”;另一种为水流入壶中,箭上升,指示时刻,称“受水型漏壶”或“浮箭漏”。泄水壶多为一只贮水壶,即单壶。西汉末,已发展到叠加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以提高流水稳定度。东汉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里已经使用二级漏壶。晋代时又出现三级漏壶。到唐初,已经设计出四只一套漏壶。
当水温和水质直接影响了水钟的使用和准确性时,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13世纪詹希元制五轮沙漏,是一种更高级的以沙为动力的机械时钟。“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
香篆钟是一种比滴漏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于12世纪中叶在我国流行。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这样利用点燃的香,人们分出了“一炷香”、“两炷香”等时间间距。
我国对刻漏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2.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注重实验,勤于思考,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凡事件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
据说,有一次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注意到教堂屋顶悬挂着的一盏吊灯摇摆不定。这本是一个平凡的事件,但他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灯的摆动幅度不一样,有时大、有时小,但如果以脉搏跳动的次数为标准来测量吊灯的摆动,吊灯每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都差不多。这一发现引起伽利略的思考:是不是其他物体的摆动也跟吊灯一样有规律可循?
带着这一问题,伽利略开始动手研究摆动的规律,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他在实验后发现,物体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摆动幅度的大小、物体的轻重没关系,只与摆绳的长度有关。这一摆动规律称为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上第一座自摆钟。从此,时间的误差可以减少到用秒来计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5817.html
相关阅读:合理分配时间选好答题方法
高考物理备考:物理常用的两种解题方法
惯性的解释
高考理综复习要领:求准求稳求规范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