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波 1913 ,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 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 是一名科学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波
1913
,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
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
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
责任”
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1878
,20
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
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当为自己以“
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
新大陆”
,则在22
后浮现。1900
,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
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
,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
坚持到底,继续工作”
。1920
10
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
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
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
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
有责任”
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
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1944
2
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
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
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
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
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而为了“
扩大科学的影响”
,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
向上帝走去”
,这个“
上帝”
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
有删改)
16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
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
,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
向上帝走去”
,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B
.在作者看来,20
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C
.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于“
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
.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
新大陆”
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
,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映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的探索。
E.
尽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同时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17.
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8.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
终其一生,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
分)


19.
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
不得不离去”
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CD
(A.“
向上帝走去”
中的“
上帝”
,正是普朗克所信奉的科学,文章着力表现的正是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没有人性的矛盾。B.
作者陈述这件事时并没有流露出“
可惜”
之情,而是要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兴趣与坚守。E.
时间表述有误,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是1914
的事情,“
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
是纳粹上台后的事情。)
17. ①
化学家的讽刺与前文那位物理学家的劝告形成呼应, ②
起到反衬作用, ③
突出了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④
为后文普朗克取得的巨大成就作铺垫。(每点1
分)
18. ①
对个人事业的坚守
:面对他人的劝告和质疑,他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取得了巨大成就②
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坚守:面对战争带来的家庭巨变和事业动荡,他同事们呼吁“
坚持到底,继续工作”
,并竭尽全力保护本国科学家,自己选择留在国内保护科学研究。③
为扩大科学影响的奔走:他不顾自己老体弱,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呼吁人们走向科学。(每点2
分)
19. ①
做事要有责任感,做人要有爱国心。②
做事要有责任感,在国家多难时,普朗克选择留下,更突出了他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科学的负责态度,这值得我们学习。③
做人要有爱国心,对国家负责,不一定非要走向战场,在战场之外的国家需要的每一个场所,同样能表达爱国之情。要把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研究结合起来,为国家保护好仅有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爱国。(观点2
分,分点分析各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54532.html

相关阅读:《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