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及物”与当下诗歌的境遇》阅读答案及解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及物 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① 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 “
及物”
与当下诗歌的境遇
罗振亚

诗歌境遇逐渐好转是新世纪文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仅是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就足以令人兴奋,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诗人们大多数自觉回归诗歌本体,致力于各种艺术可能性的挖掘和打造,提升着诗歌的品位,尤其是“
及物”
策略的明智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它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最重要的动力之源。

说起“
及物”
,它的来路还颇为坎坷。20
世纪80
代中期之后,出于对意识形态写作、宏大叙事的反感和规避,许多先锋诗人将诗与现实的关系理解为过度贴近现实、时代写作,会导致诗歌创作速荣速朽。所以在创作中迷恋纯诗,常有意汰除社会层面的“
非”
诗因素,高蹈于优雅、和谐的幻想和神性世界,和现实若即若离。这种追求强化了诗意的纯粹及技巧的稔熟,但过于玄奥超然的所指却把一般的读者挡在门外,悬?了诗与现实深度对话的可能。基于“
不及物”
诗歌的诸多弊端,20
世纪90
代的“
个人化写作”
则格外关注“
此在”
,表现日常生活的处境和经验,注重“
及物”
。新世纪诗歌整体上延续了“
及物”
路线,但是诗人们知道诗歌如果不去关涉人间烟火生,前途无从谈起,并在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诗人们虽不完全拒斥超验、永恒的情思元素,可是已注意讲究“
及物”
对象选取的稳妥、恰切,在典型、多维的日常处境和经验的有效敞开中,更接地气地建构诗歌的形象美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不仅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走进了抒情空间,并且因为诗人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入,很多作品穿越了对象的芜杂和表层,由灵性感悟的小聪明进入了事物的本质根部,闪烁着智性之光。

但是,诗人们没将现实因子直接搬入诗中,而是依靠能动的主体精神和象征思维等艺术手段的支撑,在呈象过程中充满灵性,获得一定的精神提升,甚至有时还能提供出某种新的精神向度。

诗人们还始终坚守诗之为诗的原则,决不放弃艺术性的前提。他们清楚“
及物”
说穿了只是解决了题材走向问题,文本要赢得读者的认同还需借助艺术技巧的支撑,以完成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所以在创作手段上各显神通。有人摈弃直抒胸臆方式,启用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进行物态化抒情,有人尝试借鉴小说、戏剧、散文的手段,把叙述作为维系诗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

遗憾的是,新世纪的“
及物”
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面都存在着一个限度问题。比如“
及物”
意识的无限泛化,有时就模糊了选择的界限,做到“
日常”
化同时“
审美”
一维却被削弱了;有些诗艺术上态度散漫,结构芜杂,叙事枝蔓?嗦,“
及物”
诗歌或空洞,或矫情,很难引起读者共鸣。诗歌境遇的真正转换虽然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
合力”
作用,但主要还得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从这个向度上说,正因“
及物”
及其限度的存在,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获得了明显好转,但距离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在怎样的前提下和范围内“
及物”
,应以什么方式“
及物”
,“
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还需要诗人们慢慢思量。
(摘自2015
4
月13
日《光明日报》第13
版,有改动)
1
.下列关于文中“
及物”
的表述,等待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
及物”
策略的选择,将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相对理想的状态,可以说是促成新世纪新诗境遇转换的动力之源。
B
.“
及物”
策略是在对追求诗意纯粹及技巧稔熟、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及物”
诗歌的诸多弊端的反思之后提出的。
C
.“
及物”
要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更为广泛,及物的对象既可以是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也可是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
D
.“
及物”
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现实因子,但不排斥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并借以完成从日常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换。
1
.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理解)。
【解析】“
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
不是“
不及物”
诗歌。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的考察重在概念的考查、句子的含义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做题时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把题目选项放在文章中进行比对,找出不同。细心和耐心是不可缺少的。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①
段首先点明新世纪文坛诗歌境遇逐渐好转及其原因,然后提出“
及物”
策略对于新世纪诗歌境遇转换的重大意义,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
.②
段阐述“
及物”
的坎坷来路,从“
意识形态”
写作,到“
纯诗”
写作,再到“
及物”
诗歌。诗人们在“
及物”
创作中表现出新的超越性品质。
C
.③④⑤
段分别阐释了“
及物”
对象的选取,现实因子在诗中获得精神提升,不放弃艺术性原则等方面的超越性表现,三段之间形成递进关系。
D
.⑥
段指出新世纪的“
及物”
诗歌在对象选择、精神提升、艺术品质坚守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诗歌距真正的繁荣还任重道远。
2
.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解析】③④⑤
三段是并列关系。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自身内在重构的努力,空前活跃的民刊、网络平台催生的书写与传播方式变革都为新世纪文坛中的诗人带来了自由和创造的品质。
B
.正因为新世纪诗人们直觉力的超拔和感受的深人,闪烁着智性之光,才使得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和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走进了抒情空间。
C
.新世纪诗歌的境遇虽获得明显好转,但实现真正转换需要社会、读者、诗歌的“
合力”
作用,也需要依靠文本自身的良性运行。
D
.只有进一步清楚了“
及物”
的前提、范围和“
及物”
的方式,以及“
及物”
过程中该避免的问题,新世纪诗歌才能真正的繁荣。
3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是C
级(分析综合)。
【解析】A
项,“
都”
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
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
项,原文不是并列关系。
【举一反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32669.html

相关阅读: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