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14
题。
当代社会正处在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与传播,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生活万式全面进入中国。因此,近百来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当漠视,在现代公历时间制度威权之下,附着在夏历时间上的传统节日与节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坏。传承两千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曾经面临全面颠覆的厄运。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节礼俗被大量遗弃,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因为相关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人们对的感知与意识越来越淡,“
过没有意思”“
过就是玩乐与睡觉”
的观感被许多人认可。
在缺乏仪式的时代,人们容易失去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这是目前中国社会遭遇的最现实的心理困境。一位非洲的治疗师曾经对仪式在心灵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如下说明:“
仪式唯独在心灵对我们发出召唤时才是必需的,这种召唤表现为心理的困境、缺失的需要。我们进入仪式的维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
传统节日特别是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在高度技术化、物质化与个性化并由此产生社会高度分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民族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此拯救与整合一些人精神萎靡高度物化的当代社会。因此我们应该从纾解社会心理困境、融洽社会关系、提振民族精神与确认民族文化未来方向的高度,充分认知复兴与传承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有了这样的节礼俗认识之后,就应该去强调对有关节礼俗进行恢复和重建。
如何恢复和重建呢?
第一,重视传统人伦礼俗的重建,重视它对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节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伦礼俗。回家过大是一句俗语,也是一道文化指令。大回家是多数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岁时仪式。回家不单是亲人的团聚,它还是一次精神更新的历程。当我们面对家人、祖先与邻里的时候,我们会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在人伦关系上得到再次确认,在感情上更能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过回家有许多现实的教化意味。家人团聚共享的夜饭,是一个神人共享的圣餐。节的团聚是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第二,重视祭祀礼俗的重建。祭祀礼俗不能视为封建迷信,要将它看成是情感表达的万式,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通过对祖先天地的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来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自然的礼敬。我们举行祖先祭祀仪式,强调的是祖先不仅给我们身体,给我们灵魂,而且他们给我们这个社会曾经创造财富,我们要慎终追远。同时我们要重视天地祭祀,是自然界给我们生存的空间与资源,我们要对天地表示尊敬和感激。我们在节中应该强调祭祀文化的传承和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凸显迎春礼俗,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因为大就在立春的时节,是春天到来的季节,春天是生命力勃发的季节。春天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新的感觉,所以我们要顺应这个自然的节气,借此激发我们人性的力量,让我们有一个昂扬的姿态和精神,在一里走得顺畅,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我们今天应该高度重视并且丰富春节期间的迎春礼俗,将其当作新迎春的仪式。
(选自《新华文摘》
第9
期,有删节)
12
.文章以“
节礼俗”
为话题,先分析了节礼俗大量消失、人们对的感知与意识越来越淡的缘由,再分析了节礼俗在当今社会的
,最后从三个方面强调了
。(4
分)
12
.重要价值和意义
如何恢复和重建节礼俗
13
.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
.节礼俗的主要类别 B
.节礼俗的缺乏与重建 C
.如何重建礼俗传统 D
.节礼俗的复兴与传承
13
.B
(A
项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C
项未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且涵盖面太广;D
项只概括了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与B
项比显得不全面;只有B
项既指出了“
缺乏仪式的时代”
里节式微的现状,又包括了如何复兴与传承节礼俗的内容,对全文主要内容概括全面。)
1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是当下繁忙的春运也不能掩盖传统的节因相关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的现实。
B
.一位非洲的治疗师认为仪式在心灵方面有特殊作用,当人遭遇心理困境时需要仪式;人们进入仪式的难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
C
.俗话说:“
一不赶,赶三十晚。”
这说明回家过大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道文化指令,是多数中国人都会遵循的岁时仪式。
D
.虽然祭祀礼俗是封建迷信活动,但我们通过对祖先天地的祭祀,可以用来稳固家庭、社会,表达对祖先、自然的尊敬和感激。
14
.D
(原文认为不能把祭祀礼俗视为封建迷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413640.html
相关阅读:宋石南《大学的三种精神》阅读答案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阅读答案
“艺术批评”阅读答案
高二议论文赏析阅读:《浅议经典文化教育》阅读答案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