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捐躯
曾心
老伴从哒叻(泰译音,即农贸市场)回来,刚放下菜篮,便半开玩笑“
宣布”
:“
今 晚吃斋!”
“
不是初一十五,吃什么斋!”
我瞪她一眼说,
老伴做了一个暗示:“
等一等,你就知道.”
女儿拖着变了形的体态回家,老伴正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她听到女儿叫声“
妈,高兴得把铁锅打得叮当响:“
孩子,妈正给你做香菇焖粉丝呢。”
女儿漫不经心地瞟着一桌丰盛的菜肴:“
妈,你和爸先吃吧!我得先打个电话给玛妮老师的家里人,问问玛妮老师的近况。”
“
哎唷,何必那么焦急,吃了饭再说.”
老伴命令似的喊:“
大家吃饭!”
女儿在抽屉里找不到玛妮老师家里的电话号码,便坐在桌边,夹起一片香菇到嘴边又放迸碗里说:“
爸妈,今天我们上第一节人体解剖课,我们那组打开裹着尸体的塑料布时,叫我吓了一跳,郡尸体好像是玛妮老师。”
老伴那口塞在嘴里的饭,即刻咽不下去似的,我说:“
不会吧!初,我在《泰叻报》,还见到她发表了一篇《与学生灵犀相通》的文章。”
“
对对,不久前,我还在哒叻见到她携着一个盲人过马路呢,”
老伴附和说。
“
哦!真的吗?”
女儿似消散了疑团,把刚才放在碗里的香菇,又夹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
有一天晚上,女儿要我开车到朱拉大学解剖楼接她.到达那里,三楼灯光明亮.老伴不敢上楼,说“
怕鬼”
,推我自己上去,说真的,不管怎么壮胆,见到尸体,心里总有些怕怕的.女儿依雀我的身旁说:“
爸爸,不用怕,这些尸体,我们都拜为大恩师。他们原来有的是御官,政官、军官、博士、教师、律师等.生时,他们都早就留下遗嘱,自愿捐献身躯给作实习。”
我伸长脖子,紧瞅着女儿那组解剖的尸体,想看一看,像不像玛妮老师.但其尸体已被分解得残缺不全,头部与上肢已不见了。我望着三十几具捐献的尸体,心中油然一亮:在这名缰利锁的尘世,还有这么一些在生命的天平上富有重量的人.我默默向他们合十敬拜!
一天,我在女儿房间,看到一张复印的遗嘱,写道:“
我知道,生时,躯壳只是灵魂的寄宿.死时,我自愿把身躯捐赠给医院,以求灵魂得到安息.”
上端有医生签字:“
死于拯救溺水的学生.”
遗嘱签名,其泰文字草得像英文,但有一个很像“
妮”
字,这又叫我的思维与玛妮老师挂上钩来。
学生结束人体解剖课后,学校进行尸体集体火化,那天的仪式是在越塔童进行的.所有死者的家属、有关学生、教师以及学生的家长都参加了.火化前,每人发给一本印得十分精致的纪念册,里面汇集了捐躯者的遗嘱、遗像,以及学生们调查其家属的访问记。
老伴翻着翻着,突然发现玛妮老师的遗像,霍地站起来,急于要告诉女儿去.我把她拉着坐下,她用颤抖的手,递给我那张遗像.我俩呆呆看着:玛妮老师一头白发,清瘦的脸,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黑眼睛,流露出慈爱、博学,期待的眼神。
火化开始了.女儿跑来跟我们坐在一起.我们合掌跟着和尚念经.我侧视女儿,在她近视的眼睛里噙着两泡眼泪.我想,她可能在追忆怎样跟玛妮老师学习的中学生岁月,或者在追忆玛妮老师怎样鼓励她报考朱拉大学医疗系,甚至在追忆当她考上时,玛妮老师怎样高兴地携着她的手在校园走三圈的情景……
高高的烟囱,开始冒起缕缕的青烟,飘荡融入深邃的云天.我放佛看到烟与云依稀地集拢,编织成为一幅紫影清光的佛国魂。
(选自《名作欣赏》
第5
期)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
A
.小说的题目是“
捐躯”
,捐躯者为玛妮老师,在刻画玛妮老师的形象时,小说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B.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缕缕的青烟”
既指玛妮老师的躯体被火化了,也指玛妮老师化作了青烟。
C
.小说通过怀疑——
否定——
见证——
肯定的跳跃手法逐步推进情节,玛妮老师虽然没有出现,但是她的形象却由隐至显,高高地耸立在我们面前。
D
.作者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如“
老伴那口塞在嘴里的饭,即刻咽不下去似的”
,寥寥数语写出了“
老伴”
忌讳在吃饭时谈论“
尸体”
等不吉利事情的心理。
E
.小说满怀崇敬之情,歌颂了一位为科学捐躯的女教玛妮的崇高精神,将深刻的思想与深沉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2)
小说写“
我”
开车到朱拉大学解剖楼女儿时的有关情节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的玛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海明威有写作心得:“
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
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莱辛《拉奥孔》,朱兆潜译)这篇小说就采取了这一手法。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
、(1
)(5
分)答C
给3
分,答B
给2
分,答E
给1
分;答A
、D
不给分。(E.
说“
深刻的思想”
不合适。A.
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只用了间接描写。D.
对“
老伴”
的心理分析不当,应是写出了“
老伴”
吃惊、难过的心理。)
(2
)(6
分)①
通过女儿的话补充交代了捐躯的原因;②
写尸体的“
头部和上肢已不见了”
,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③
以“
我”
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那些捐赠身体的人们的崇高行为的赞美。(每答出一点给2
分)
(3
)(6
分)她是一位无比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有爱心的女教师。(3
分)她生前在报纸上发表《与学生灵犀相通》的文章,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对教育工作倾心倾力;她不顾自己老体弱,携盲人过马路,专做好事,富有爱心;她拯救溺水的学生,留下自愿捐赠身躯给作实习的遗嘱,继续献身教育事业,为人类造福。(3
分)
(4
)(8
分)本小说精心设置了两处“
留白”
。第一处留白是吃晚饭时,女儿难以下咽,因为“
今天我们上第一节人体解剖课……
那尸体好像是玛妮老师”
。但随即就被父母否定:一个读到她发表的文章,另一个看到她扶盲人过马路。此处留白唤起了女儿和父母对一位无比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有爱心的女教师玛妮的赞美之情。(2
分)第二处留白是在女儿的房间,父亲“
我”
看到一张复印的遗嘱,说愿把身躯捐赠给医院,上端注明:“
死于拯救溺水的学生。”
立遗嘱者的签名字迹潦草,泰文像英文,有一个很像“
妮”
字,但女儿不在家,仍难确定。此处留白表现了“
我”
对因拯救溺水学生而牺牲,并将自己的躯体捐赠给学生做解剖实习用的女教师玛妮的崇敬之情。(2
分)两处留白制造了情节悬念,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使小说中断了叙事,增添了波折,增加了艺术张力;另一方面使读者得以探寻小说人物的人生轨迹,获得对人物品德思想的认知,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激励。(4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96877.html
相关阅读:节选自凯特?肖班《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附答案
《琥珀手链》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核》
《杰克太太的救赎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