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学
”
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
“
新文学
”
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
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的郁达夫,就邀集了一帮后来成为
“
新文学
”
第二大团体
“
创造社
”
骨干的朋友,成立
“
创造社
”
文学社团,同
10
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
《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
“
新文学之父
”
,当之无愧。可实际上,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
“
新文学
”
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
——
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
“
颇有人认他(它)是不道德的小说
”
。当指斥《沉沦》不道德的种种说法,究竟有多严厉、多难听,今天已不容易详细了解。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
“
《沉沦》
”
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
“
不道德
”
,往轻了说,也是
:
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
“
名誉、金钱、女人
”
三重欲望的
“
三角联盟进攻
”
,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
——
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
“
没读懂
”
。一个
“
没读懂
”
,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
;
另一个
“
没读懂
”
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他的作者
其实,达夫先生追述过,说他的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这也就是说,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
“
名誉、金钱、女人
”
三角联盟
“
欲望
”
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郁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
“
没出息
”
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
“
没出息
”
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
——“
名誉、金钱、女人
”
,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10.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
.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
“
新文学
”
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
.文章第
2
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
.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和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
.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
“
没读懂
”
,具体表现为在
“
主题
”
上与
“
背景
”
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E
.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11
.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
“
新文学之父
”
?
“
另类
”
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4
分)
12
.文章称《沉沦》是
“
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
”
,但
“
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
”
,如何理解这句话?(
4
分)
13
.文章多次说《沉沦》
“
没出息
”
,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
“
不寻常
”
,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
.
A 2
分;
D 2
分,
E1
分。
11
.原因:郁达夫于
1921
在日本东京成立文学社团
“
创造社
”
;同
10
月,郁达夫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
2
分)
“
另类
”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郁达夫陷入
“
不道德
”
的指责,不为舆论所容;二是《沉沦》所写三个故事的内容情节相似,都是主人公被
“
荣誉、金钱、女人
”
三重欲望的
“
三角联盟进攻
”
,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且三个故事的主人公相同,都是青春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都是没出息。(
2
分)
12
.
(1)
郁达夫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开始的,《沉沦》是郁达夫在对文学还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尚没有文学家小说家的自觉意识时,信笔所作,故称其为
“
最后一笔涂鸦
”
。(
2
分)(
2
)《沉沦》发表后的影响以及《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得人们将郁达夫与胡适、鲁迅、周作人、矛盾等人相提并论。故
“
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
”
是
“
专业高手级
”
的。(
2
分)
13
.不矛盾。
“
没出息
”
是学问界及社会舆论对《沉沦》的
“
偏见
”
;
“
不寻常
”
则是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认为《沉沦》与《狂人日记》同等豪迈、同等深广,也是对郁达夫坦率真诚、一以贯之的为人的高度评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71372.html
相关阅读:《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