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徐家汇的足音》阅读答案及解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 徐光启是中 徐家汇的足音
徐光启从四百前的古老历史中走来,脚步轻捷,却一路足音激荡,整个世界都漾动着悠长不绝的回声。徐光启曾经在徐家汇生活过,徐家汇也因他而得名。

徐光启是中国明末最重要的科学家,他博学多识,是个奇才。他精通的学术领域,包括天文、地理、农学、历法、数学、军事。

在他之前数百,中国的历法是《大统历》,这一历法到明朝已是误差累累。徐光启吸取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报各种天象,因而名声大振。崇祯间,他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
改历”
工作,编撰成137
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光启出身农家,毕生关注农业,他认为农事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他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当时中国农业方面集大成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重视水利建设,重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革新,并且身体力行,亲自下田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他创立的实验农庄,仍在如今的徐家汇这片土地上。他成功地把生命力强、产量高的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中有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中国人是徐光启,那个西洋老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画面中所描绘的,是十七世纪初的景象了。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开端。利玛窦结识徐光启后,向他推荐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对于一个不识拉丁文的中国人来说,读这样深奥的数学著作无异于看天书,但徐光启却在利玛窦的帮助下顺利通读,并深为书中严密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他认为,这本书“
无一人不当学”
,应该把它翻译给中国人。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徐光启开始了艰难的翻译工作。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然而徐光启迎难而进,没有退却,他将书名译为《几何原本》,“
几何”
这个特定名词,便源于此,“
平行线”
、“
三角形”
、“
直角”
、“
锐角”
、“
钝角”
,这些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数学术语,第一次通过徐光启之手,出现在汉语词汇中。中译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对中国的近代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33
,徐光启在北京病逝,后归葬上海。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世代繁衍。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
徐家汇”
。而徐家汇,这数百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教堂、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博物院、印书馆纷纷在这里出现。

徐家汇的巨变,正是中国由弱而强的沧桑缩影。徐光启当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呕心沥血,图的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富强,看到这些变化,他应该欣慰含笑。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标题中的“
足音”
不仅是徐光启个人成长的足音,也是历史发展的足音,徐家汇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国由弱而强的变化轨迹。
B
.中国的历法《大统历》到了明朝已经误差累累,为此,徐光启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主持参与了艰巨浩大的“
改历”
工作,编撰成137
卷的《崇祯历书》。
C
.徐光启虽然不懂拉丁文,但他不仅通读了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而且以“
无一人不当学”
的远见卓识翻译了这本极深奥的数学著作。
D
.徐家汇历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切磋探讨,今有神学院、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院等的并肩矗立。
E
.徐家汇之所以得名,完全是因为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在北京病逝后又归葬于此,他的后代都在其墓地周围聚居,并世代繁衍。
(2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徐光启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6
分)

答:

(3
)从全文看,徐光启的“
奇才”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答:

(4
)文中说:“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徐光启绝不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践和实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
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1
)AC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
项,《崇祯历书》是在崇祯间编写的历书,不是崇祯下旨编写的历书;“
慨然接受了崇祯的旨意”
于文无据。D
项,根据原文“
徐家汇,这数百来,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
可知,“
历来”
一词有误。E
项,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
因这里原有肇嘉浜、法华泾两水汇合,又是徐家的聚居之地,所以人们便称这里为‘
徐家汇’”
可知,徐家汇得名应有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原因,故此项中的“
完全”
一词有误。
(2
)①
胸怀让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理想;②
呕心沥血,具有迎难而进的科学精神;③
善于吸收西方科学成就;④
注重实践和实用;⑤
和利玛窦的相识和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难点在于“
全面”“
深刻”
。对于“
全面”
,考生要学会用“
内外因相结合”
的观点分析问题;对于“
深刻”
,考生要学会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观点分析问题。
(3
)①
在天文学上,他准确预报各种天象,主持参与并编撰成《崇祯历书》;②
在农学上,著有《农政全书》,把福建番薯引种到了长江中下游,把江南的水稻推广到了北方;③
在数学上,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缘“
事”
及“
奇才”
。考生要在对“
事”
的梳理、归类、整合的基础上,推出“
奇才”
的结论。“
事”
是“
奇才”
的基础,“
奇才”
是“
事”
的总结。
(4
)示例一:(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科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它应该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示例二:(从科学的功用的角度)科学只有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缘“
事”
及“
理”
,要从徐光启的行事方式(科学研究)中探究其行事方式的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有据(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符合科学规律)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53806.html

相关阅读:《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