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做过清朝内阁中书、民主部主事。官职不大,口碑却隆。据说有赶驴车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请他上来。
梁济的儿子梁漱溟认为,梁济任侠、认真、不超脱等特点和精神个性也影响了孩子。梁漱溟追忆儿时趣事时说,他积蓄的一小串铜钱不见了,吵闹不休。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让他去看。梁漱溟看时,见树上有父亲写的小纸条:“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
梁漱溟跟毛泽东同,他的一生也跟毛泽东结缘。冯友兰在他去世后写的挽联中说:“
钩玄决疑,百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上联即述其德业,下联则涉及他跟毛泽东的缘分。1918
,两人在北大教授
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
毛泽东后来则称:“
我同梁漱溟比较熟。”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邀请下,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毛泽东邀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拒绝后,毛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
1953
9
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说:“
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
农民,那是不相宜的。”
这一被称为“
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
、要求行“
仁政”
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在会场上对梁极尽挖苦、嘲笑,梁不服,要求发言,但会场上几乎一边倒,有人大喊:“
梁漱溟滚下台来!”
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
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他就事论事,“
文革”
尚未结束,梁漱溟就在政协会议上说:“‘
文革’
搞糟了,‘
文革’
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
主持人询问梁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梁漱溟一生都很少顾及自己,而是为国为民。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
不要贪”
,“
不仅贪图的事不应做,贪图的念头也不要起”
。他把“
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
当做家训。
梁漱溟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教育可圈可点。他给两个儿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
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
。像父亲一样,梁漱溟也很注意培养儿子们的个性。他与长子培宽有“
多父子如兄弟”
之谊。他说:“
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阻拦你们的。”
梁漱溟听任孩子们自由选择,他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做“
自了汉”
,就是不要成为只顾自己的人,标准是“
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
梁漱溟的宽放教育贯穿始终,他的教育显然是成功的。他的家教使儿子在多灾难的世纪得以平安度过,梁培宽、梁培恕一生不喜出头露面,为人低调。大概正因为如此,两人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遭到太多的磨难。因为梁漱溟的历史地位,他生前死后都有国家因素介入,因而梁家后人在事关评价等问题上也同样显露出梁家独有的直道。
梁漱溟去世后,要召开例行的追悼会。涉及1953
梁漱溟“
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
的评价,因修改稿被改为“
受到批评”
,他们据理力争,不肯让步。后来,新华社播发梁漱溟的生平,文章标题即是“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梁漱溟走完百人生旅程”
。
更轻的一代则更是直抒胸臆。1988
,梁漱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告别大厅举行。灵堂入口大门上悬挂的挽联是:百沧桑,救国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横批是:中国的脊梁。挽联是梁培宽次子梁钦宁拟就的。在梁钦宁张贴时,工作人员阻止,但他执意坚持。在君子之泽及身而没的中国,在家族分崩离析的现当代,梁家人很了不起,他们直道而行很了不起。
(选自《读者》,标题、正文均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文章起笔引“
赶驴车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请他上车”
一事目的在于表现梁济的“
口碑却隆”
。
B.
梁漱溟回忆儿时趣事,用笔大方,过程细致,其目的在于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为后文做铺垫。
C.
梁漱溟与毛泽东一生结缘,文章借冯友兰的挽联,表现了两个伟人之间的终生情谊,凸显梁漱溟高洁的人格。
D.
文章描述了1953
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争端,凸显梁漱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梁漱溟先生知错就改的胸襟。
E.
本文撷取梁漱溟先生生平中的几个镜头,以崇敬的笔调描写他正道直行的文人品性,表现其高尚人品对家庭后人的影响。
(2
)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梁漱溟“
直道而行”
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
分)
(3
)文章从梁济写起,以梁漱溟孙子梁钦宁终,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6
分)
(4
)文章用很大篇幅写梁漱溟对后代的教育,这样写,是否脱离传记主题?请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25
分)
(1
)(5
分)答E
给3
分,答A
给2
分,答B
给1
分;答C
、D
不给分
解析:B
项“
目的在于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为后文做铺垫”
错,是为变现梁济:认真、不超脱”
的个性精神;C
项“
表现了两个伟人之间的终生情谊”
错,应为表现梁漱溟和毛泽东的“
缘分”
;D
项“
表现出
错,应为体现梁漱溟“
直道而行”
的风骨。
①
文章从梁济写起,表现其“
认真、不超脱”
的个性对梁漱溟的影响,为下文写梁漱溟“
直道而行”
做了铺垫;②
写梁钦宁则是为了表现梁漱溟“
直道而行”
的风骨对家族后代的影响,表明“
直道而行”
已经成为家族精神。(每点3
分,共6
分)
(4
)(8
分)
不脱离主题。(1
分)文章前半部分叙述
直道而行”
的事迹,后半部分写
分)同时,尊重个性、宽恕教育与“
直道而行”
的原则相映成趣,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真实。(3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348815.html
相关阅读:《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