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关于历史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参加工作业已十多年了,一直坚持在历史教学第一线,通过连续几年毕业班的实际教学,感触颇多,交单同大家进行交流。从初一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历史。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努力提高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以趣引学”应该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根据初一新生的特点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课,通过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他们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带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动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

  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课前预习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对于初一新生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没有找到预习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复重复叮咛才有效果,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定能有所收获。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语文式、提纲式、问题式、地图式、线索式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最好方式。

  记笔记是听课过程当中的有效辅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笔记之前,心里要打好铺垫,做好预习工作,有针对性的记录重难点、疑惑之处。能读懂老师的讲解意图,把握时机记录。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规律可循,干净、整洁、有条有理。

  整理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时时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运用复习的手段,巩固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及时回头望望,看的次数多了遗忘的就会逐渐减少。复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要求学生真正去落实,去行动。

  三、采用灵活方法,增强记忆能力

  “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1.通过编歌谣、年代特征、中外联系记忆。

  (1)编歌谣,例如朝代歌,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国魏蜀吴,西东两晋传;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还;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再如:755年安史乱,875年黄巢反,1368明建立,1644清入关。(2)根据年代特征记忆.如:383年淝水之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等。再如: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3)中外联系记忆。例如: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结束进入封建社会;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才进入封建社会;1689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同年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等。

  2.利用历史故事帮助记忆。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典故和小故事,它们是帮助我们记住历史人物及其史实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注意积累故事。包括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同学之间相互讲到的以及通过媒体看到的,要积累起来,这也是历史知识的积累。

  其次,可以依据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搜集或编历史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在同学们中间讲,也可以讲给自己的朋友听,这样我们就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还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可以定个计划,如每学一节课或学一个历史人物,都编一个小故事。

  3.前后联系记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教材组织得先后有序,使讲课既能一环扣紧一环,又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结合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教师讲新课前,可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如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并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找出《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和开放五口通商的地点,明确通商口岸仅限于东南沿海。导入新课后,即阐明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以后,就阴谋发动侵略中国的新战争。

  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历史之中,只要善于用脑,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随时可以学习,并为我们所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255404.html

相关阅读: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