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从物理的角度浅析弧线球与飞碟球的不同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如果我们假定一个纯粹的保龄球直线球(假定条件是在油区球没有任何转动)来进行观查,那么这个球在球道上的运行型态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1。在油区几乎匀速的滑动阶段;

2。在薄油区开始由滑动转化为滚动的阶段(球开始滚动但滑动状态并未完全停止);

3。在无油区的自由滚动阶段(是否有加速的效果要根据球速出手和球道状况来判定)

如果我们假定球与球瓶的碰撞是纯粹的弹性碰撞,那么第一次碰撞的1号瓶的运动方向应该是球和瓶在碰撞时的中心点的连线方向。而球的运动方向和1号瓶运动方向的夹角取决于两者间的质量比。以斯诺克台球为例可发现如果两者间的质量相同,其碰撞后的夹角必然是90度(正碰除外),而质量差越大夹角越小。而从弹性碰撞的定理可看出质量差越大碰撞后球所能保持的能量越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10磅以下直球击中1,3位留五号瓶的机率较大的原因。

从滑动到滚动的转化运动模式上,弧线和飞碟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1,弧线选择的是完全利用和加强这种转化,让球在滑动过程中带有较高的转动势能,在无油区能利用转化过程使球形成弯曲并有明显的滚动加速---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效果越明显。

2,飞碟选择的是部分利用但抵抗这种转化的方式,让球水平旋转可以使球在出油区后仍曾滑动状态前进,而利用无油区的阻力使球的转轴产生角度变化---控制这个角度变化的结果是很重要的,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转轴角的变化越突然。

从控制一次碰撞的结果上,弧线和飞碟也走了不同的路:

1。从斯诺克的技巧我们可以发现,使母球和子球碰撞后运行轨迹的夹角缩小的最高方法是“跟杆”(击打母球上部),也就是让母球有强烈的向前滚动。-----弧线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除了球重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强烈的向前滚动,加上几何角度的作用,使球碰撞1号瓶后仍向5号瓶方向斜入,经过第二次碰撞后还能切入8,9号瓶之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些尾段无力的球打入1,3位后会留8号而一些过厚而尾段急的球会留9号的原因(右手为例)

2。而飞碟第一次碰撞时的运动状态是右上旋(右手为例),右上旋也是保持碰撞后轨迹夹角的方式之一(可用斯诺克做实验),所以理想的飞碟球在一次碰撞后能向着3号瓶方向运动,而经过二次碰撞后撞入10号瓶位置。-----观查录象(曾素芬)发现左侧放点进1,3位的飞碟球1号是连续撞击2,4,7号;3号瓶撞击5,8号瓶;六号撞击9号,球经三次碰撞后击中10号。

对于弧线球来讲,如何在与1号瓶经过第一次碰撞后还能以保持一定角度和能量击中5号瓶是全中的关键。

我们可以假设一次碰撞后的1,2,4,7瓶完全不参与其它的球瓶运动,那么剩下的六支瓶依然是一个缩小化的三角形---3号瓶为尖,第二排是5,6号瓶,第三排是8,9,10号瓶。

这时球经过一次碰撞后理想状态是击入3,5号瓶之间(如同1,2位),并能控制在击入5号瓶后继续击中9号瓶左侧。

所以:如果球尾段无力,在击中1号瓶前转动势能耗尽,将容易过厚的击入3号瓶位,就如一个1,5位入角的球打入剩余六支瓶所行成的小三角形,容易导致5号和6号瓶横倒,留下8号,10号(有时会同留下形成分瓶)如果球的翻转角度过大或切入1号位过厚,击入1号瓶后容易过薄地切入剩余六瓶形成的三角形,使球最终向8号位运行,容易留下9号瓶(过厚入点时产生4,9分瓶的原因在此)。

其实小弧线和大弧线入袋和全倒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一个BANANA轨际的大弧线不见得比一个推得较深而后急转的小弧线入袋角度大。弧线球最关键的杀伤力来直于一定角度和滚动势能,也就是必须控制入袋的时机,弧线是否优美,弧度是不是很大是意义不大的。

在前一篇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弧线球是利用了斯诺克的“跟杆”原理控制入袋后的轨际的,而弧线球本身在球道上的运行分为5个阶段:

1,滑行阶段(在油区滑行,球的强烈自转保持了运行姿态的稳定和滚动势能)

2,翻转初期(又称起勾前期,在薄油区或无油期前段,球受到球道磨擦阻力,球的自转和球心偏重开始起作用,开始翻转和形成滚动但仍以滑动为主,球的运行的减速起弯)

3,加速翻转期(球已完全离开油区,球道的磨擦力使球的自转和球心偏重形成的惯性矩作用增强,球的滚动趋势成为主要运动方式,球滑行段方向惯性作用逐渐减弱,球开始加速)

4,直线加速期(球由于自身惯性矩的作用,自转方向和运动方向趋向一致,球呈直线运行,但球的自转所产生的滚动势能尚未消耗完毕,球仍呈加速状态)

5,直线减速期(球球的自转所产生的滚动势能消耗完毕,球呈自由滚动状态,并不断的减速)在上速5个阶段中只有把球控制在第3阶段中后期或第4阶段入袋,才可能真正使球在一次碰撞后向着1,3,5,9的方向运行。过早和过晚进入都没有“跟杆”的效果。现在有部分球友过于追求大的弧线而违背了弧线球的最基本有素----尾段加速。。。。。。球的弧度越大,越要求有高的初速和转速!!!因为大的弧线其实等于是加长的球道,球在滑动期的损耗和滚动入袋的距离都加大了很容易形成在减速状态下入袋(俗称前弯后直或早起早衰),这样的大弧度是毫无意义的。。。。。。PBA选手的大弧度是建立在高速高转速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确保入袋时机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有能力和球道状况来决定弧线和勾曲板数才有意义。弧线其实不存在大小曲线的本质曲别,右侧入点的宽位球,在干道时为了防止球早转(向1号瓶左侧运行),往往要提高前速以增加滑长,这样有时会使转动势能减弱,入袋时加速期提前结束,留8,10的机会增加,控制的不好又会打得过厚,这时就需要向左调板,外放来加大弧度了。。。。。。

其实分析球入袋后的走向和瓶间关系并不复杂,按现在的趋势是采用剥离法分析的,也就是不考虑球瓶间过多次的碰撞和乱飞乱扫的偶然性-----因为现在国际比赛正在向重瓶化发展,在国内球馆常见的球瓶飞上半空或巡逻兵式的横扫一片是偶然性越来越小了。

我们把瓶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

1,第一次碰撞前的1-10号瓶为一个三角形。

2,第二次碰撞时的3,5,6,8,9,10为一个三角形。

3,第三次碰撞时剩余的三个瓶为一个三角形(弧线5,8,9;飞碟6,9,10)

这几个三角形是依次发生作用的:

1,弧线球和飞碟球在1,3位和1号瓶一次碰撞后1,2,4,7号瓶沿连线角度依次倒下,不再参与剩余球瓶的运动----在这个阶段,由于弧线球携带的能量较大,入袋角度较大(属斯诺克的厚球)传递给1好瓶的能量较大,1号瓶运动角度较易控制,相对来说7号的击倒率略高;飞碟球理论上要求的点位更准,应为它入袋角小(属斯诺克的薄球)为了保持运行的姿态和二次碰撞的效果,不能传递过多的能量给1号瓶。

2,弧线球和飞碟球在第二次碰撞时的点位完全不同:弧线球击入的是第二个三角形的“1,2”位;而飞碟球理想情况下是击入第二个三角形的“1,3”位。二次碰撞后对于弧线球来说是将3,6,10号瓶依次向连线方向击倒;而飞碟是将3,5,8号瓶依次击倒。(注:飞碟球进入1,3位后的走向不尽相同,本文举例为左侧放点入1,3位的退位)------由次可看出,第二次碰撞的效果是最关键的,它决定弧线的10号瓶和飞碟的5,8号瓶。

3,第三个三角型(弧线5,8,9;飞碟6,9,10)相对来说容易些,因为只有三个瓶,只要角度不是太薄或正切其中两瓶,都能全部击倒-----这就解释了弧线的5,8号瓶,飞碟的10号瓶比对方命中率高的原因。

我们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个三角形和第二次碰撞的重要性:

1,弧线球为了能较好的切入第二个三角型的3,5位,不至于过厚的击中3号瓶,必须在一次碰撞时有一定的角度并且带有较强的转动势能。

2,飞碟球为了能切入第二个三角形的3,6位,并使3号瓶向左前方运动并能有效击倒5,8号瓶,必须在一次碰撞后保持较高的能量(飞碟球的动能相对较小),现在多数飞碟高手选择偏左侧放点斜向右方进入1,3位,目的就在于减少一次碰撞的能量损耗和确保二次碰撞时不至于过厚击中3号瓶。

(注:以上分析均为理论化分析,实际中有较多偶然性)

其实弧线和飞碟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以高速自转的方式来保持球在球道中运行的姿态:

我们知道,一个静止的或自由滚动的球体,只需很少的外力就能使其的运动方向和资态发生很大的改变;而一个旋转中的物体有抵抗这种外力和保持自身轨迹的能力。

以直球为例:

我们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前文假设的理想化的直球存在,任何直球的出手或多或少会使其在油区滑动时带有一定的自转。这种自转假设为三种方式;

1,略微侧向旋转:这种直球很边常见,由于侧向旋转的作用,球在理想的无油区会发生一定角度上的偏转,也会影响入袋时的角度和碰撞后的走向。但这种偏转是不定性的,由于其侧向转动的转速小,在无油区损耗大,难以保持入袋和一次碰撞后的姿态,稳定性是高不了的。

2,向后倒转:这类回旋球在一般的娱乐球道有一定的杀伤力,理想入袋后的效果有时类似飞碟。因为其象斯诺克的低杆一样,入袋后加大了球-瓶运动轨际的夹角,常常能在1,3位后切入3号瓶的右侧产生全中。但由于低杆的特性,夹角控制不稳定,而且一但过厚会在一次碰撞后损失大部分能量,并使1号瓶厚压5号瓶,产生分瓶的机率很高。另外,由于其的自转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能量的运动中损耗和受球道的影响也最大,是不可取的运动方式。

3,向前正转:理论上这种球最象曲球,但由于转速不足和入袋角度问题,一次碰撞后直切入3号瓶的机率很大,5,8,10的残瓶率较高,厚位分瓶的机会也大。为了能使直球减少受自身转动的负作用,并提高球的动能,不少球友选择了高速。但高速的结国往往是球在没有完全转化为滚动状态时已滑入袋,这样的姿态会使球在一次碰撞后损失多的能量,增加球速的效果被弱化。

在提高球的动能方面,弧线和飞碟各有其不同的方式:

1,弧线靠的式无油磨擦和自转作用在一次碰撞前形成加速,并争取在入袋时仍能保持转动势能,这种加速受球道的状况影响较大。

2,飞碟球在无油区翻转后形成的右上旋也有一定的转动势能,使球有一定的加速和横切(进退不同),加速不明显,但其自转能使其在一次碰撞后产生加速横移,使转动势能在二次碰撞时发挥作用。这种加速受一次碰撞的角度和效果影响较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328931.html

相关阅读: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惯性的解释
合理分配时间选好答题方法
高考物理备考:物理常用的两种解题方法
高考理综复习要领:求准求稳求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