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题诠释
这篇课文的原标题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藏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两个标题也无本质不同,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很是一般。但经改后的标题更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发表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后一次演讲;他有过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行动。所以,文题突出赞颂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二)谋篇立意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卓越的学者,下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说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闻一多先生潜心做学问,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第二部分(第820自然段):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借鉴:
夹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作者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这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难点句子导学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导学: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导学: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导学: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导学: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导学:人们常用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来讽刺那些只说大话,不办实事、言行不一的人。因而口的巨人似乎只能是贬义了。但本文作者却把说大话和办实事统一起来,用口的巨人和行动的高标来称赞闻一多,称赞他那种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肯于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就形象化地倡导了革命者敢说敢做的人生哲学。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这充满诗意的语言提出这个饱含哲理的主题,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二)重点段落导学。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⑤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 锲( qie ) 硕果 硕( shuo ) 目不窥园 窥( kuī )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
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五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疑难解惑
1.这篇短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导学: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料的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论述的是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科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贵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导学: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的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是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Ⅳ.类文赏析
类文: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1)雅趣:
(2)仿徨:
(3)惆怅:
(4)义无反顾: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先生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之后,做了哪些令人敬仰的事情?
5.闻一多先生和朱自清先生都是学者,但他们在说和做的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学者的范围,请你从民主革命的方面思考两人的说和做体现了他们怎样的高尚品格。
6.联系本文内容谈谈运用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
赏析点拨:这篇短文从朱自清先生的改名谈起,写了他由躲到书斋到后来投身民族救亡运动,至死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两文所写的闻一多和朱自清这两位学者,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走过了相似的人生道路。两文在写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都表达了对所写人物的敬仰之情。不同的是立意不同,选材角度不一样,语言风格也迥然有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318263.html
相关阅读:《音乐之声》阅读答案
干干净净的傅雷阅读答案
《落叶》同步练习题答案
最好的老师阅读答案
青衣花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