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 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粉碎四人帮以后,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文言文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吕叔湘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他的名言是教学教学,教别人学。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了中学教育上,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然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节选自叶兆言《吕叔湘生平》,有改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但和他的祖父聊天的时候,说的都不是北方的普通话,而是很接近苏州话的南方话。
B.吕叔湘年轻时就翻译了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当时只钻研业务不关注现实的人文学者的特点。
C.吕叔湘的脾气很大,爱生气。他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就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我父亲没敢劝他放人一马,怕他更生气。
D.吕叔湘能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他的《文言虚字》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E.吕叔湘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一书。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吕叔湘和俞平伯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简要概括一下作者比较的内容。(6分)
(3)从全文看,吕叔湘给世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文章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 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你的看法是什么?谈谈的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分)答案:选E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C项给1分,选AB项给0分。分析:A项中错在他的祖父一语,原文是作者的祖父。B项,《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两本书体现了吕叔湘的社会责任感。C项中纠正《人民文学》上的错误,体现了他与不纯洁语句作斗争的性格。生气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此项有对有错。
(2)(6分)作者把吕叔湘和俞平伯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一方面,年龄和地位,都比祖父小,但都极受祖父尊重;第二方面,对社会的态度,俞平伯淡然出世,吕叔湘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个方面,名声与影响,俞平伯俗名高影响大,吕叔湘在语言学专业上,贡献更大。
(3)(6分)在为人方面,足以做为楷模。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从祖父到伯父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写作方面,他的一流的文字功夫,影响了许多人。他的民俗学著作,他的译文,都使得别人在写作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方面,他的教育观点,他的著作,都影响了一代语文教师。
(4)(8分)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是一种必须的和有益的好事情,应该保有这种限制。
对于书籍报刊中错别字的校改,病句的纠正,小而言之是为了汉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大而言之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传承。如果任凭写作者自由自然的写作,难免出了字词句的错误,流传到社会上,就会误人子弟,流毒无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197214.html
相关阅读:《落叶》同步练习题答案
青衣花旦阅读答案
干干净净的傅雷阅读答案
《音乐之声》阅读答案
最好的老师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