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无论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回味的。
──题记
一起去看花
正在斟酌一个教学案例,朋友发来短信,告诉我:迎春花开了,一起去看花吧。
不由得,心思再也无法专注于案例的推敲了。思绪,一下子飘得很远很远。
是的,春天来了。这会儿,头稍微左偏,就能看到楼下那棵高大的柳树,已是一团鹅黄。
尽管,我生活的小城,没法跟山清水秀的江南相比;但无论哪个地方的春天,都能让我们心旌摇动,都能带给我们内心的喜悦。“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和煦的春风,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熨帖的舒适,如同触摸到恋人柔软的肌肤。
润物无声的细雨,也适时地随风潜入夜,带给我们新鲜的湿润气息,带给我们梦中的静谧。
还有花,还有鸟,它们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赞美着春天的到来。
我喜欢姹紫嫣红,喜欢鸟语花香,喜欢莺歌燕舞。
受朋友心情的感染,我情不自禁地也萌生出看花的念头。
选择一个美丽的假日,放下手头繁琐的事务,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让我们轻装上路,一起去看花!
听一听花语
周末放学前,盘桓在校门口,看到那一排黄刺玫已枝繁叶茂,花骨朵一串一串的,性急的,已开始零星地绽放。不几天,这里将一片金黄。
花,每一年都会按时令绽放。就算天气再恶劣,只要到了它的季节,它都会郑重其事、认认真真地绽放,来装点春天。
迎春花,应该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吧。正当乍暖还寒之时,金色的迎春便一簇簇地盛开,让我们盼春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已经看见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念想亦油然而生。如果,在这个美丽的春天你能辛勤耕耘;或许,你真会拥有一个丰盈的金秋!
杏花,是春天有代表性的花,杏花开了,一切的农事也将随之展开。
和许多蔷薇科的花一样,杏花也是先花后叶,花小而繁。一开,就开得簇簇满树。尤其红色的杏花,更是艳丽非凡。也许就因为这份艳丽,让人想忽略都不行。于是,宋祁用了一个千古传诵的“闹”字来形容,把杏花耀目的灿烂花容,形容得妙到极致。官拜工部尚书的宋祁,还因此博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何等雅致、闲适的生活啊!
每一种花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就看我们能不能听懂花的语言。
行进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一过,夏天就要敲门了。可事实上,今年的兰州,春天的气息一直不十分浓,可能是气温偏低,且天气多有反复的缘故。按说,现在已是阳春三月,天气很暖和了,但我们最多也就感受到一点早春二月的料峭。
春雨贵如油。例外地,就在谷雨前后,兰州连下了两日的雨,彻底地净化了被一次次沙尘暴污染了的空气。
在这样的春雨里叫上几位挚友,打打球,感受一下春雨的沐浴,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晚上,收到友人的短信,方知无意中投到《咬文嚼字》的文章被录用了,不禁有点儿激动。这春雨的日子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今春的谷雨,给干渴的大地带来了滋润,给盼雨的农人带来了希冀,给喜雨的人带来了浪漫,当然,也给我带来了无以言说的好心情。
春天散章阅读答案
【探究平台】
1.阅读全文,说说“春天散章”的“散章”是什么意思。
2.从形式上看,这篇文章前面有题记,主体部分加了小标题。请简要分析题记和小标题的作用。
3.在“一起去看花”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谈谈你对“听一听花语”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末写到“今春的谷雨”“也给我带来了无以言说的好心情”,请结合原文说说为什么。
6.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何特点?“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和煦的春风,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熨帖的舒适,如同触摸到恋人柔软的肌肤。
润物无声的细雨,也适时地随风潜入夜,带给我们新鲜的湿润气息,带给我们梦中的静谧。
7.作者写道:“如果,在这个美丽的春天你能辛勤耕耘;或许,你真会拥有一个丰盈的金秋!”这句话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1.“散章”就是零碎的几个片段。这里记录了作者春天的几段感受。
2.题记: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小标题:概括了各部分的内容。二者的使用令文章眉目清晰,充满诗意。
3.作者分别是从柳树、春风、春雨、春花和小鸟几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4.在春天里,每一种花,如迎春花、杏花等,都充满无限生机,并昭示着季节的变化。只要做个善于观察和体悟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并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心情。
5.一场雨净化了空气;作者和朋友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玩得很尽兴;文章的意外发表,让作者很激动。
6.用了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引用,写出了春风、春雨的特征;比喻,生动地描写出了春风给人的感受。
7.示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要趁现在年少的时间积极进取,勤奋读书,将来才能有一个辉煌的前程。春天散章阅读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33065.html
相关阅读:《音乐之声》阅读答案
青衣花旦阅读答案
最好的老师阅读答案
《落叶》同步练习题答案
干干净净的傅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