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雨说》阅读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然而,度过严寒的冬天,经过料峭的春寒,蛰伏已久的四月就该显现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在此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发出两句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柳条儿弯了腰,石狮子流了泪,小燕子在雨丝中斜着翅膀飞翔,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都是因为雨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问题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雨说》不是作者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
  《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
  田圃在严寒和干旱中,冷冻了,种子被禁锢;
  牧场在严寒和干旱中,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
  鱼塘在严寒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已不能自由游动;
  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
  四月,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而冬寒不去,春温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让人久等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啊!真是大旱之望云霓啊!

  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雨,终于来了,是甘霖普降啊!没有电闪雷鸣,亦非风狂雨横,只是如丝的细雨,微雨,脚步轻轻,细语温声,用贯通、弥漫于两间的爱心,湿润着大地,亲吻着、抚慰着每一个孩子,在干渴和寒冷中生活过来的孩子。
  雨,是春的使者,带来春的信息,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

  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
  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草儿将复苏了,牛羊又可在这里牧放;
  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自由自在了;
  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重新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春,是温热,是生命,是希望,是不可遏制的活力,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雨说,他来自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一下子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因为他也曾是一样爱玩的孩子。不过他是幸运的,他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也都应该笑着长大啊!他们应该有笑着长大的权利。
  然而他们的童年是在冰封江河、寒凝大地的严冬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笑的日子。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雨,接引着春天到来了。是可以笑,而且应该笑了,应该勇敢地笑了。是不会吗?是不愿吗?是不敢吗?雨要教你们笑。
  你看,杨柳在雨中笑了,笑弯了腰;石狮子在雨中笑了,笑出了眼泪;小燕子也在雨中笑了,笑斜了翅膀。
  你听,旗子在细雨中竟然笑出了声,哗哗啦啦地。这是春天的声音。你们也要勇敢地笑啊,你们的笑是大地的希望。
  雨说,他来了,就不再回去,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他就快乐地安息。雨安息了,但他的爱心长存。日后在收获季节品尝成熟的苹果的甜美时,记住,那是雨的祝福的心意。
  多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啊!

  作者郑愁予,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名作《错误》《水手刀》《如雾起时》等诗,曾倾倒台湾众多读者。他的《错误》一诗,特别是其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两句,在台湾诗坛和文学青年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郑愁予的早期诗作深受我国古典文学传统诗词影响,构思巧妙,意象鲜明,语言与技巧虽常由旧词曲转化,却兼有传统词曲的优美和现代诗的新颖。20世纪50年代曾加入台湾现代派,并被掌门人纪弦誉为青年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但即使在他的创作风格转向西方现代诗的诗风时,他仍强调西方技巧和中国传统精神的结合。到70年代,他和台湾的一些知名的现代派诗人一样,又在新的基础和层次上回归传统。

  《雨说》一诗中古典诗词的融化和影响,明显可见。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联想起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王维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以及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等传诵古今的名句。

  传统对郑愁予的影响,远不止此。他曾经强调,在诗里表现的敦厚任侠这两种情操,是属于传统的。我以为,在他的诗里,敦厚就是诚恳,就是朴实,就是宽容,就是厚道,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任侠就是伸张正义,就是打抱不平,就是反对邪恶,同样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这就是郑愁予诗中的传统情操。这在《雨说》一诗中特别醒目。他对冬、对春、对雨、对孩子的态度,处处可证。他执著于敦厚和任侠,说明他终于是一位入世的诗人。
  因此《雨说》一诗,就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且还有着值得探讨和回味的深层含义在。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占有很大数量,但常常是不仅写景,同时抒情,而且多有别具怀抱、意在言外者。即如《错误》一诗,也非一般的春景、闺怨,而是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从戎,诗人随母逃难时深刻感受的折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本是自然现象,诗人骚客却常常借为比喻,发为象征,或感沧桑之巨变,或叹人生之无常。伤春、悲秋之作多有,其实春有何伤,秋有何悲,进入人的感情世界,心情不同而已。例如大旱之望云霓,本是人们对自然的祈求,但在《孟子》中却借喻为苦难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那么,《雨说》里极写冬之干旱,极写盼雨之情,岂不就是若大旱之望云霓吗?而极写雨后的春回大地,勃勃生机,欣欣向荣,岂不就是对及时雨的赞颂吗?人们记得,1978年冬,在中国大地上,是有过一次人们渴望已久的政治及时雨的。联系此诗作于1978年后的1979年,并特别注明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到诗中众多比喻可能具有的关怀祖国前景、情系祖国命运的象征意义呢?诗中的乡国之思是隐然可见的,我以为。

  1966到1976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曾是海外保(卫)钓(鱼岛)爱国运动积极参加者的郑愁予,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在诗人笔下没有直接涉及文革的诗作,但他1966年写了赞颂国父孙中山的《衣钵》一诗,强调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革命精神和统一中国的理念,并认为统一是和平的第一义。而诗人自许为第三代的献身者,是传接您的衣钵的人。他后来在自撰《年表》里指出,1966年大陆开始文化大革命。与友人等在心战总队阅读资料,咸表愤慨,适值孙中山先生百年冥诞,乃以民主为寓意,挥泪作长诗《衣钵》。1972年在爱荷华他还作有《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一诗,诗中重点描绘了集九秋于一身的大枫树,其红色如燃起连天大火。诗人担心红砖夹隙间的几株小草,面临秋盛的大火,能过冬否?诗人在1984年修改和订正此诗时,写有追记云:住爱城五年,正值中国大陆上进行着文化大革命,红光亦照到爱城来,不免有一些向往红色生涯的附和者,写这首诗以大枫树作为警谏。那么,如诗人所说,《衣钵》源自对文革的愤慨,《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暗喻对文革的忧虑,则《雨说》是否就可说是对文革结束、新时期到来的赞颂呢?这三首诗简直可说是郑愁予的文革三部曲,但愿我不是穿凿附会。

  郑愁予曾说:诗是写给二己,一是自己,一是知己。诗人,当完成一首诗,常会在置笔的顷刻有些满足感,别人难以分享,这便是诗是写给自己的初衷。但是一经对外发布,则必然引起反应。如有幸引起读者的共感,便就是诗也是写给知己的原因了。(《诗创作观》,载《中华新诗选》,台湾文史出版社)《雨说》一诗写于十年文革的严冬方才过去两年的时候,那时的孩子恐怕难以读到此诗。不过当时的孩子,现在正当而立之年,如能读到此诗,肯定会有共感,并和诗人互相引为知己了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27323.html

相关阅读:《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阅读答案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阅读答案及评分标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阅读答案
《捡硬币的男孩》阅读答案
《我的邻居吴冠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