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说课,一般地说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可见,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
说课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依次为解说和评说。重点在解说,它是以教师口头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师生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以同行为主要对象,在备课与上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它要阐明的问题是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
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说课可以是课前说,也可以是课后说。前者主要关注教学设计中的思想方法、策略手段,后者应该主要关注教学设计下所引起的教学效果的探讨和反思。
二、说课怎么说
说课从何开始呢?
说课顾名思义说的是”课”,说自己对于“课” 的理解,是经过对“课” 的研究之后的结果。告知所说的“课题”是说课的开始,又是一个“准备一实施一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展现:其一是准备。即为教学准备阶段而进行的教学背景分析,由教学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策略构成。其二是实施。由教学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手段构成,主要解释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其三是目标达成。亦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进行的教学预测或反思,也就是对本课教学设计所引起的教学效果的预测或评价,以及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如何展示“课”中诸因素?
教学中的诸因素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剖析;教学内容则出于教学需要的考虑;而学情则是对学习主体在动机原理和学习特点上的认识。基于以上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方法、策略、过程提供事实上、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依据,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教学预测或评价,是教师教学反思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研究途径,也是教学反馈和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展现。
因此,我们将说课在点明课题后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
点明课题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陈述学习需要----- 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解说教学策略—----呈现教学实施---—说明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评价
他人与自我评价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学习需要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背景分析的起点。
1.陈述学习需要。
教是为了学,学习需要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
在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需要是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通过学习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以下三点:(1)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以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回答“为何教”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需要中,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者起点分析,另一便是学习者的终点认识。
(1)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进人教学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是我们在这里所要关注的。
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对新的学习所具备的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贮备状态,这里主要是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元认识能力;第三,能够预先判断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最后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或者仅靠教师的想当然,或者仅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做个大致理解,较少对他们的态度和学习方式作出判断。
只有对全体学生从知识、技能、态度、风格这几个方面去关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2)学习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 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 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 问题。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或者“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来描述;必须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
我们认为,对于目标的陈述应该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和可评价性。一堂课的目标应该分解为具体的几项子目标来完成,有对于实现目标所应有的行为样列的描述,如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指出学生的行为样例“了解——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事物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等等。这样便于我们观察学生是否能达成目标?教师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
2.教学任务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因此,我们分析教学任务不仅应该了解和掌握知识本身概念;性质和思想方法,还应该对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应该知道其重点和难点,更应该知道为什么是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还应该有创造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因此,不仅应该分析教学内容,还应该关注情感发展和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境描述。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因为,这是一个教学设计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软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已从过去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说课应该关注到这种软环境的营造。
现代教育技术更多地引入课堂,教室环境的选择已从过去单一形式到多样化,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创设更好的条件。
(二)教学展开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为教学做好准备之后,接着应该展示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它关注的是课中的“教一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为目标达成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由教学内容、师生行为和教学策略这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对教学展开分析就是使教师将不自觉的教学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有意向的和高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的展示主要展现教师如何引发学生的动机、如何展开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取何种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
1.教学策略制定。
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
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从微观上,我们的教学策略必须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
不同的知识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学生也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如对陈述性知识可能主要是记忆和理解,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般首先是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也就是将此作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然后通过变式练习获得程序性知识。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应该加以重视,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练习,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反馈调控的运用,以及对教学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是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较少关注这一环节。因为,一方面它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不易事先确定下来;另一方面,反馈调控是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以学为主导,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在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下,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得,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品格都将是我们课堂评价的主旋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反馈调控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1017172.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