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大宪章》的诞生及主要内容,1640年革命及其实质,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诞生及其内容、后果,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特点,
重点知识:《权利法案》诞生的过程及其后果
难点知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主要探究活动: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的史实
2、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9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权利法案》
1、背景――英国革命的成功
①原因――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17世纪初,英国处在 的统治之下,两位国王 和 信奉“ ”,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英国议会则依据《 》给王权设定界限的规定,积极要求 。
②经过: 年,议会以“ ”为旗号,领导英国革命; 年的“ ”最终解决了议会与国王的 之争。
③结果:推翻了 的统治,议会中的 党和 党联合起来,邀请接受《 》为其登基条件的 执政 和其妻 继承英国王位。
2、颁布: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 ,国王的权利受到 。
3、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了 的政体,并以法律的形式将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
②英国 阶级实行 ,统治方式从 转向 。
③《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内阁制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过程:
①“ ”后,英国国王逐渐退出 ,成为“ ”的国家元首。 承担实际的 职责。
② 年, 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 ,协调各部门工作。
2、特点
①集体负责制:内阁全体成员对 集体负责,并与 在政治上 。
②内阁与议会相互制约:如果 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 , 1、回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2、英国《大宪章》的目的是什么?它的颁布,反映了英国社会遵循怎样的法制原则?
3、讨论: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斗争的实质是什么?双方争夺的焦点是什么?
4、《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精神?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光荣革命”后,英国民主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
6、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重新进行选举。
③两党轮流执政: 世纪,由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而来的 和 轮流执政;20世纪20年代以来, 和 轮流执政。
④执政党议席占多数: 和 必须从议会的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
1、早期民主特点
①民主范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 手中。
②权力分配原则:以 为依据分配政治权力。根据法律规定,议员必须拥有 。
2、19世纪以来的议会改革
①背景:随着 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改革进程及结果
A. 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 改革,改革法案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 ,增加了一些 为选区,新兴 城市的 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
B.在19世纪后半期,英国 获得了 。
C.20世纪初, 的议员在 中首次超过了半数,这是英国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D.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 。1918年,议会通过《 》, 岁以上有 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法律将女子的选举资格年龄降到 岁;1969年,则进一步降到 岁。
3、发展趋势:由 把持议会的 民主逐步向 民主转变。
7、19世纪以来,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知识运用
1、英国历史上最早提出限制王权要求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大宪章》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2、最终解决国王与议会主权之争的是
A、《大宪章》的颁布 B、1640年革命的发生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颁布
3、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标志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内阁制的形成 D、1832年议会第一次改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民主政治
B、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降低了对议员的财产资格要求
C、19世纪后半期,取消了对议员的出身和财产资格要求
D、19世纪末,打破了对议员的性别资格要求
5、“光荣革命”后,英国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不断发展。请回答:
(1)民主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概述民主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第 10 课 北 美 大 陆 的 新 体 制
目标: 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制定、体现的原则和发展,联邦制的建立和特点,美国内战和联邦制的巩固,两党制的形成、特点和发展演变。
重点知识: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美国内战的意义,两党制的特点。
难点知识: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主要探究活动: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 10 课 北 美 大 陆 的 新 体 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背景
①美国的独立:_____年,北美________宣布独立,结成 , 国诞生了。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美国独立后,需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在经济上实行统一的 政策,防止英国的 ;在政治上来 、保护国家的 和 。
③正确解决面临的问题: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着既要加强____________、又要确保_____________的新问题。
2、制定
①制宪会议的召开:______年____月,出席____制宪会议的 和 的代表们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________宪法。
②基本原则
A.________原则: 行使行政权,统辖 ,
指挥全部 ; 行使立法权,掌管着 ;联邦司法体系行使 ,其 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
B.________原则: 、 、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________原则: 和 都由民选产生。
3、发展
①1789年,国会制定________修正案,规定了______ 的若干________。
②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制定了关于 、承认 的________修正案,其中,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___________和 。
③1920年,国会通过________修正案,给予________________。
④20世纪60年代,国会制定了关于 的第 、 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
1、建立:
①依据:依据________,美国建立了________国家。
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________,________属于联邦,________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 。1、回忆:英国的民主政治是依据什么文件建立的?其政体是什么?
2、阅读课本P56麦迪逊的话,其中两个“政府”的含义是否一致?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联邦制的?
4、依据课本P57《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指出美国政府中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关系。它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哪一重要原则?
5、《权利法案》与1787年宪法的异同点是什么?
6、阅读课本P60“解析与探究”1,指出美、英两国政体的特征。两国政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美国总统与英国国王在职权上有何异同?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2、美国内战:联邦成立后,________观念活跃。_______年南部 个________州发动叛乱,总统________提出“ ”的口号,最终北方获得胜利。
3、巩固: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________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 和 。________,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_______前提。
三、两党制
1、形成
①萌芽:两党制在________之初就已萌芽,第一任总统________卸任之后,________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成为________的局面。
②成立: 年,以 为基础的民主党成立;1854年,以 和 为基础的 成立。 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2、影响:两党制成为美国________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操纵政治选举:政治选举是两党 的战场。 选举、 和 选举、 选举、 选举等,都受两党操纵。
②实行“政党分脏制”
A.时间: 开始实行。
B.内容: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 分配给 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 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 。
C.影响: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的 ,又造成了严重的 。
D.解决――改革文官制度
a.时间: 年,国会通过《 》,即《 》,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
b.内容:文官 ,不与执政党 ; ,根据 决定其 。
c.影响:稳定了 ,不因 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 。
8、阅读课本P60“解析与探究”2,指出两党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知识运用
1、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之时,国家结构是
A、松散的州际联盟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紧密的中央集权联邦制
2、1787年宪法制定的核心人物是
A、华盛顿 B、富兰克林 C、麦迪逊 D、林肯
3、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中的三权不包括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4、19世纪中期,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的政党是
A、民主党 B、共和党 C、自由党 D、保守党
5、下列关于1787年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相互妥协的产物 B、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C、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D、确立了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6、下列关于美国联邦制政府建立后政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B、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州权主义彻底消失
D、曾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但国家很快归于统一
第 11 课 走 向 共 和 的 艰 难 之 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法国的等级制度、《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和内外措施、法国政体的反复演变和结局;通过对英美法政体的比较,提高对历史发展特定性的认识;通过对法国整体反复性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参照导学提纲的知识体系,学会按照历史概念的要素组成来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依托教材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列问题的思考分析,学会从整体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同类问题的比较,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艰难性的认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认识民主建设的艰难性和必然性。
重点知识: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知识:法国政体多次反复的原因
主要探究活动:法国共和制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思考:
1、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是怎样进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的?从法国政体的多次反复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阅读课本P63右边最上方的 一段引言,指出:“1789年瘟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拿破仑扩散“1789年瘟疫”?为什么说拿破仑是“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3、1789――1875年,法国政体经过了几次反复?在漫长的反复过程中,法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简述《拿破仑法典》、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
一、共和制在法国的首次确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A.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激化:18世纪,法国仍处于 之下, 森严。
一、二等级包括 和 ,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 、城市平民和 组成,深受压迫,是被统治阶级。
B.爆发: 年 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是一场 革命。
②资产阶级民主建设的进行
A.制宪会议的建立和职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正在开会的 转变为 ,成为 。
B.《人权宣言》的颁布: 年8月, 通过了《 》(简称《人权宣言》)。
C.废除贵族世袭制:制宪会议明确宣布废除 头衔,人们均以 互相称谓。
D.1791年宪法的颁布: 年, 颁布法国历史上 宪法―― ,它以 为前言,规定法国为 国家,实行 原则。
③国民大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决议
A.背景――王权的颠覆: 年8月, 起义,推翻了 。
B.国民大会召开: 年 月 日, 产生的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年 月 日,国民大会正式宣传法国为共和国,史称 。
二、法国政体的多次反复
1.从共和制到君主制――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一次反复)
①存在时间: 年, 加冕称帝,史称 ,到 年,帝国覆灭。
②内外措施
A.对内
a.复辟旧制: 仿效封建君主,逐步恢复一些旧制度,尤其是 。
b.颁布法典:拿破仑 制定了体现 原则的《 》,确定了 和 原则、 原则和 原则。它是第一部 ,确立了 社会的 ,对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影响。
B.对外:拿破仑多次挫败 。他的军队所到之处,宣传 、推行 。
③政权性质: 君主制政权。
2.从君主制到共和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次反复): 年 月,法国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从 流亡归来的拿破仑的侄子 当选为总统。
3.从共和制到君主制――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次反复)
①建立: 年, 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国再次实现了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②覆灭: 年 爆发,法军溃败, 被普军俘虏,“ ”就此破灭。
4.从君主制到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四次反复)
①建立: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后,国民议会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②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A.时间: 年1月。
B.依据: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 ,确立法国为 制共和国。这部宪法规定, 由众议院和 两院行使;行政权由 和 掌握,内阁部长由 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 副暑,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 负责。这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最终建立。
③维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 和 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案的平反是民主力量的重大胜利,捍卫了法律和人权的尊严。
知识运用
1.法国以共和制为政体形式的统治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第一共和国建立 B.第二共和国建立 C.第三共和国建立 D.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2.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这句话的含义是
A.领导法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 B.以共和制政体维护革命成果
C.实行军事独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恢复法国的旧秩序
3.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 D.1875年宪法
4.“拿破仑神话”破灭的标志是
A.第一帝国覆灭 B.第二共和国建立 C.第二帝国覆灭 D.第三共和国建立
5.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下列职务没有创议法律之权的是
A.总统 B.参议员 C.众议员 D.内阁部长
6.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议会两院国民会议选出 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第 12 课 民 族 国 家 的 统 一 之 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德意志帝国宪法、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参照导学提纲的知识体系,学会按照历史概念的要素组成来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依托教材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列问题的思考分析,学会从整体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同类问题的比较,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德国统一和统一后历史发展状况的学习,了解历史传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认识改革和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增强从历史中感悟现实的意识,明确历史发展的方向。
重点知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知识:德意志国家具有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探究活动:法国共和制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思考:
1、推动德意志完成统一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说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这对德意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为什么?
3、比较法国总统制共和制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
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建立
①前提――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背景
a.经济发展的要求: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 ,但是, 会议(1814―1815年)根据“ ”原则所造成的 局面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障碍。
b.人民渴望统一: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就提出了 的主张。
c.统一的中坚力量和中心人物出现:19世纪中期, 迅速发展,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大的邦,有能力完成统一;而其首相 则制定了“ ”,积极推进德意志的统一。
B.统一过程: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 的运筹下,先后发动三次 ,完成了统一。
C.统一的影响:统一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 问题,也是一场结束 的革命。但它保留了普鲁士的 传统。
②建立: 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 宣告成立。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①存在时间: 年至 德国战败,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
②政治特点:
A.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年颁布了带有 色彩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 。 和 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议会只有参与制定 和 的权力。
B.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德意志帝国加强 王国的 特色, 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使德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德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反复
1.发展――魏玛共和国建立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覆灭。
②建立: 年 月,德国颁布新宪法,建立 ,史称“ ”。
③特点:德国人民享受到一些 ;但没有摧毁 和 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2.反复――法西斯专政建立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严厉制裁,产生了强烈的 情绪。在20世纪30年代 冲击下,这种情绪抬头。
②建立:以 为首的 党法西斯势力乘机笼络人民,于 年夺取政权,逐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启示:在 影响深远的国家,要建立民主共和,必须进行 。
知识运用
1、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为近代化扫清障碍
C.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上题中德国人完成的这个事是指(从上题的选项中选出)
3、德意志帝国完成统一后建立了
A.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地主阶级专政 D.军事独裁专政
4.维也纳会议所坚持的“正统”原则是指
A.民族自决 B.封建割据 C.封建专制 D.维持原状
5.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封建专制 B.封建割据 C.军国主义 D.自由主义
6.造成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主要原因是
A.普鲁士国王操纵宪法的制定 B.普鲁士具有专制主义传统
C.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D.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7.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列各项由选举产生的是
A.皇帝 B.首相 C.联邦议会 D.帝国国会
8.下列对“魏玛共和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 B.摧毁了旧帝国军国主义的基础
C.保留了旧帝国专制主义的基础 D.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第13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知识整合
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形式及确立的时间和标志
1.君主立宪制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2)法国:1791年――1791年宪法
(3)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总统)共和制
(1)美国:总统共和制1787年――1787年宪法
(2)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和共和制经过数十年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3)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
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3.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制度。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1871年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制)的一般特点
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民选的代表民意的议员组成,讨论并制定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并监督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间接的民主方式。
2.一般都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中西历史比较中把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中国政局的变化理解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明确其顺应人民要求、积极应对列强侵略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和开明、开放的进取精神。
预习思考
1.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
2.有人认为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矛盾,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也有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英国是为了维护正当的中外贸易而进行的正义的自卫战争。你如何评价?
3.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怎样迈出的?
6.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较量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主体知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①必然性: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为争夺更广阔的 而疯狂扩张。而此时的清王朝 ,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②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A.原因:为扭转 ,以 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鸦片,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19世纪30年代,清朝出现了 的强烈呼声。
B.概况: 任命林则徐为 ,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当众销毁。
C.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经过: 年6月,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 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中英《 》。
3.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 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了资本主义 ,开始了被迫 的历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了 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2.经过
① 年10月, 联合发动战争,中国战败,被迫议和。
②1857年战事再起,英法联军一直攻入北京城, 皇帝仓皇出逃,列强洗劫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
③1858年与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和《 》。
3.影响:中国兴起了旨在推动清王朝中兴的 。
重难诠释
1.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①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政府对外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②产生的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③实施原因
A.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大量的外来商品。
B.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C.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因此采取闭关政策。
④评价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B.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至于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②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不了解外部和时代的变化,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③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④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
3、协定关税:又称协定税率,是关税税则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率,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这种税则制度下,强国依靠强权或武力,强迫弱国或落后国家在条约和关税税则中订立适合强国要求的片面的低税率,以便达到他们侵略的目的。缔约国双方权利是不平等的:一方有权利而无义务,另一方却有义务而无权利。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被迫同列强订立了片面的协定关税。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中国被迫接受协定税则的开始。此后,在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又规定,一般货物应纳税额,皆按值百抽五核计,如欲变更,则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4.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也被称为“治外法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国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据此特权,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了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它的取得必须有条约(通常为商务条约)根据,条约中规定这种待遇的条文称《最惠国条款》。这种待遇一般是相互给予的,其享受范围可由缔约国双方协议确定。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和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所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才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6.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危害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达百余年之久。
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巨额赔款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资本。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加紧对华进行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7.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①《天津条约》增开的10个商埠沿中国海岸线南北展开,又沿长江向内地延伸,比《南京条约》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是个明显的突破;《北京条约》则把商埠开到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这样,外国的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②《天津条约》准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列强取得了期望已久的侵略权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③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犯。
④《北京条约》首次允许华工出国,使得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合法化,中国劳工大批地输往国外,中国劳动人民遭受到更多的苦难。
⑤总之,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全方位剧变,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被迫启用汉族官僚。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④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⑤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探究拓展
1.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重的银荒(银贵钱贱)。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2.清代鸦片战争时期有人作有这样的谣谚:“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三三里。我所闻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从上面的谣谚看,鸦片战争时期,人们对毒品已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什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毒品仍有一定的市场?我们应当怎样做?
知识运用
1.18世纪时,英国多次要求扩大中英贸易,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以通有无”。此话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坚持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 B.夜郎自大,愚昧无知
C.已感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 D.认为中国经济水平高于英国
2.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等人禁烟主张的原因是
A.鸦片输入危害人民健康 B.鸦片输入威胁清朝的统治
C.鸦片输入造成白银外流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3.中英《南京条约》的规定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欲望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4.清政府多次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这说明清政府
A.不与西方列强打交道 B.维护民族尊严 C.对西方列强心存疑惧 D.坚持闭关政策
5.根据《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营口、汕头 B.营口、琼州 C.烟台、琼州 D.天津、淡水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间接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纺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你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境地,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位。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同一封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第15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金田起义的原因、概况和太平天国兴衰的历程、纲领。分析理解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功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及其失败的分析,认识中国农民阶级的革命精神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对天京变乱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胜利面前保持冷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精神。
预习思考
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请问,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怎样理解拜上帝教?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有实现的可能吗?为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5.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主体知识
一、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①列强不断向中国 ,冲击了传统的 ,导致部分 破产。
② 连年激增, 外流更加严重。
③各级官吏趁征收 和 之机搜刮人民, 。
④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尤为突出。
2.洪秀全的发动:洪秀全创立“ ”,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二、经过
1.前期的斗争
①金田起义: 年初,洪秀全在 起义,建号 。
②定都天京: 年3月,太平军攻克 ,改名天京,与清朝 。
③军事全盛:为保卫京师,太平军进行了 和 。至 年,在 上达到全盛。
④政权建设:颁布纲领性文件――《 》。
2.转折: 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严重内讧―― ,太平天国 。
3.后期的斗争
①重建领导集团: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起用 、 指挥军事,任用 主持朝政。
②颁布新的纲领;洪仁?提出了具有 色彩的施政方案――《 》。
三、结果――失败:1863年,在 、 军队的支援下, ( 首领)兵分三路围困天京; 年6月, 病逝;1864年7月,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四、影响
1.它扫荡了 秩序,冲击了旧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解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 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 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重难诠释
1.关于拜上帝教
①从拜上帝教理论的形成来看,农民平均主义和平等思想是其来源之一,因此这一宗教理论必然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从拜上帝教的主张来看,明确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阎罗妖”,号召群众共击之,符合农民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求得平等自由的愿望,因此这一理论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从农民阶级的思想认识水平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宗教的形式更易于被农民所接受。
②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武器。在起义的酝酿时期,它起到号召、发动并组织群众的作用。洪秀全创立该教后,积极从事宗教理论建设,将农民千百年来要求平等平均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就是拜上帝教广泛传播的结果。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中,拜上帝教是领导集团精诚团结、太平天国将士英勇作战的思想动力。太平天国前期由南向北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在军事上达到全盛,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拜上帝教宗教理论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宗教不可能把苦难深重的人民引向光明与幸福。
2.太平天国对清朝统治的冲击:太平天国这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事虽然失败,却严重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民族革命精神,大大鼓励了下层民众的斗志,从此在各地出现更多反清秘密组织加速了清朝的覆亡。另一方面,清朝能够镇压太平天国起事,主要是依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的力量,事后他们不得不加以重用,以致汉人势力渐大,原来由满洲统治的中央集权帝国,逐渐出现了地方坐大的趋势。
问题探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有人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知识运用
1.洪秀全把拜上帝教作为组织起义的武器,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 B.农民阶级自身有很大局限性
C.农民阶级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宗教色彩
2.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材料表明
A.《天朝田亩制度》在农村得以实施 B.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农民在太平天国的支持下进行反封建斗争 D.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
3.太平天国举行的北伐,只半年左右便逼近天津,威震北京,然而最终全军覆没,其主要原因是
A.武器落后装备简陋 B.纪律松弛军心涣散 C.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D.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4.导致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太平天国领导者革命进取心的减退 B.太平天国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滋长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 D.太平天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
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据此回答:
①举例说明农民阶级局限性在运动中的体现。
②这场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③这场运动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16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主体知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 ,侵略朝鲜、夺取 ,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②朝鲜 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 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②日本在 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 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①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 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③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 改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75877.html
相关阅读: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