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山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电子教案
课 题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之<<山民>>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要求背诵,让学生进行创意诵读;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
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
教学难点
1.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音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叫愚公,一个叫智叟,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关于山与路的诗歌――《山民》。
二、导读剖析领悟
1.首先,我们来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幻灯片显示: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诗歌。
3.示范朗读:
(教师或播放音频)
四步解读诗歌:
1. 请同学们在听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
山??海??路
2. 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讨论:这首诗歌与前边学过的三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不同?
平淡 质朴 散文化 叙事
讨论:若你来写这样题目的诗歌,你会选用怎样的语言?你会用《欢乐》、《雨巷》中的优美的诗歌语言吗?
结论:诗歌选用的是本质的、无修饰的、山民的语言。
3. 领略诗歌的表现手法。
? 象征手法
? 诗歌中的意象不仅仅是字面意象
?    山象征着(     )
?    路象征着(     )
?    海象征着(     )
4.探讨被重写的现代寓言。
讨论: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愚公移山》
? 山阻塞
? 路艰险
? 人移山
? 代代努力,其诚感天
? 《山民》
? 山阻塞
? 路修远
? 人出山
?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区别在于最后的态度与做法。
在这个现代寓言中,我们读到了:
令我们起敬的是,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 令我们遗憾的是:父辈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它使人“疲倦”、沮丧。诗中的“他”,虽和父辈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 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不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 我们发现:诗歌中的名称不仅仅是字面名称
? 父亲象征着(    )
? 他象征着 (    )
? 儿子象征着(     )
(括号中为生成性内容,无标准答案,提倡学生自主探讨)
    研究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幻灯片)
? 父亲+他+儿子=?
? =历史
三个词语的历史,是家庭史,也是家族史,还是地方史,更是民族史。
5.体会诗歌隐晦的感情表达。
? 表面上看来,这首诗歌在情感上并不激越,反而冷峻客观,摆着拒绝透漏感情信息的姿态。
? 讨论:诗歌中潜藏的、被压抑着的情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幻灯片:走不出的大山(《山民》最后一段的重排)
体会感情。
三、他是谁?(作者简介)
? 他是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 山外的幼年
?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 山中的童年与少年
?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 1978参加高考,老三届
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韩东诗歌里的“山”与“海”
比较学习《山民》与《你见过大海》
引入韩东诗歌艺术特色,进一步引入“第三代诗”和“第三代诗人”概念
四、点击链接:韩东访谈录
 推荐作品:韩东的博客
 推荐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板书设计
课后
作业
必做
选做
搜集“第三代诗”相关资料
其他
观看视频《歌声飘过三十年》第二场
http://v.youku.cn/v_show/id_XOTQ2NDY4NjQ=_rss.html
课后随想
这篇诗歌的时代特色意味着它难于被现在的孩子所理解,我只能试图发掘其中的普遍性情感,谈不上哲学性解读。从山到海是所有浪子的心声,在海望山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选了那段视频作课外作业,歌词与这首诗在时代文化特色上相当近似,那是70年代生人的青春期,80年代生人的童年。若今天的孩子去听,父母有幸。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74602.html

相关阅读:《赤壁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1作文辅导2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蒹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