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j.Co M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 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重点
难点重
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
情景导入【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新课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课堂总结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练习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学反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68857.html

相关阅读: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